体验教育与我的语文精彩课堂
作者:李素敏 字数:2475 点击:
摘要: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而体验教育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唯有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唯有体验,才能使获得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刻苦铭心。
关键词:体验;教育;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5-0040-01
为贯彻落实《苏家屯区推进体验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探化教育改革,根据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体验教育”这一工作部署,我校拟推广“体验课堂”,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实施,增强学生创新兴趣、科学素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因此,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试图捕捉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堂资源,将体验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化枯燥乏味的说教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体验教育,使语文课堂更精彩呢?
1.情感体验,以情激趣
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语文审美教育论认为,如果在文章中没有作者的情感伴随,那么文章所存在的“只是白纸上的黑色符号”而已。可见情感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情能激智,情能发辞,情能育德。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渗透了浓厚的情感,选择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小壁虎借尾巴》和《小猴子下山》充满可童趣又体现了一定的道理,《鸟的天堂》和《火烧云》则是对大自然奇妙景色的赞叹,《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则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教材为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是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很出彩,所以教学中,我找准文本的情感点,去体验、去感悟、去品味。
2.情境体验.以境融情
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赋予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景的催化下象形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人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情感逐渐显现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去唤醒学生悄然隐匿的灵性,让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
(1)意境体味。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精心设计,引领着学生走进诗意流淌的课堂,去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诗意流淌的课堂中徜徉,即使没有了声、光、色交相辉映的教学辅导手段,那来自心灵深处的诗情画意一样会呈现,美丽也自然在学生心中静静绽放。
(2)角色表演。如在学习《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后,我让学生把故事编为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就引导学生进入人物内心,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深刻体悟出语言文字的内涵,是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活化了过程。
(3)辩论研讨。如我在学习《少年闰土》后,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组织了“如果你要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我’的生活”的辩论会。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经过一方准备后,激烈的辩论会开始了……这样有助于调度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了书本的知识、生活经验,形成学生独特的体验,使课堂展示出生命的灵动。
(4)朗读品味。教师要善于抓住本文的意境,把文字符号变成生活、具体可感的形象,如在教学《要下雨了》除了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以外,还让学生直观的,综合的体验要下雨时各种小动物的表现,感知大自然语言的魅力。
3.想象体验,以想抒情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作者回流西一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想象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放飞思维,把文本“空白点”补一补,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想象体验。
如我在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在引导学生做“甩”“摆”对“摇”的动作后,我让孩子们想象:老牛,鱼儿,燕子会说些什么呢?……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让孩子们体验动物尾巴的用处。爱恩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金华的源泉,”可见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4.生活化的体验,以生活化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的所见、所做、所观察、所思考的东西联系起来。”是的,国王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解释,学生的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得力助手。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语文教学局限在教室的狭隘的空间,如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室的天地广阔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冲”近了课堂教学。教室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为一体,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生活经验少,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对比,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触。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而体验教育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唯有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唯有体验,才能使获得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刻苦铭心。我愿努力,引领孩子们在体验教育的沃土中茁壮成长。愿体验教育之花在课堂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魅力绽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巢宗棋.
[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山东教育出版社.张运群.
[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体验的有效措施略举》浙江教育出版社.吴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