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基于通识教育的艺术设计类高校教育改革

作者:杜广周 字数:3855  点击:

摘要:现实的生活场景是艺术创作的土壤,而通识教育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场景,并使其认知视角得到扩展。但我国的艺术类院校并未给予通识教育足够的重视,以至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本文将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依托信息技术,提出将通识教育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类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280-02

从古至今艺术创作都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其是对劳动与生活场景的客观提炼,更是对人类情感及审美的有效表达。由此可见,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于常态环境的观察。但在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中,艺术设计往往被局限在技能层面,并随着等级的划分逐渐远离了常态环境。这样的教学理念,将使学生远离艺术创造的土壤。有鉴于此,艺术设计类院校也应当增加通识教育,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展,其创造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1.通识教育的发展与特征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学而存在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较为精细,学生在长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忽略常规知识。但常规知识是解决生活、工作中常规问题的工具,脱离常规知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难以得到发挥。受到这一现实需求的影响,通识教育逐渐得到了关注,就拿我们河南来说,部分艺术设计类高校以及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也开设了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涉猎范围较广。通识教育也被称为“博雅教育”,其将知识的输出量视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二是知识的有效输出。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社会的知识存量快速增长,学生无法掌握全部知识。因此通识教育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现实需求,合理规划知识范围,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三是正面的育人观。通识教育会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形成影响,因此做为我们艺术设计类高校教师更应当发挥出通识教育的育人属性,向学生们输入正面的思想与学习观。

2.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现状

2.1 学生的学习范围较为狭窄

艺术院校的教学范围并不狭窄,但学生会忽视选修课程的重要价值,以至其学习范围难以扩展。例如,部分学生会认为,通识课程对于其就业的帮助较小,而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这部分学生会将学习时间配置到专业课程中。再有,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其学习意愿也明显不足。这一问题也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负面影响。而部分期望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学生,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其对于通识类知识的学习也将受到影响。

2.2 片面强调技艺的重要性

我国艺术院校对于技能教育较为关注,但对于艺术素养的启发却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制定出有形的教学规划,并通过可量化的考核机制评价学习质量。因此艺术类教育也将技能考核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但艺术存在于学生的感悟中,各类艺术的优劣也难以评判。因此技能教育仅能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其艺术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挖掘。同时在等级考试的引导下,部分课堂的教学手段逐渐僵化,学生的艺术感悟更加难以自由发挥。

2.3 课后时间难以科学利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将高校学生视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青年人,因此高校教师较少介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但当代学生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其心智成熟度普遍较低。在脱离家长与教师管教的情况下,这部分学生往往难以进入到学习状态,其课后时间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应试教育仍然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在这一教学体系下,学生对于标准答案的依赖程度极高。但艺术练习更为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有效利用课后时间开展艺术练习。

2.4 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

我国部分艺术院校存在教学设计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部分院校仍然将传统的教室作为主要的教学场所,不能很好地结合新时代新技术所带动的新的艺术设计创作与表现手段与方式。但在新互联网环境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艺术设计创作的手段与形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极大地丰富和扩展的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计算机界面已成为艺术设计创作与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途径。受此影响,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在艺术设计创作与展示方式等都应当做出对应的调整。同时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了艺术宣传的主要媒介,艺术工作者应当适应这一变化,并构建出适合网络媒体展示的艺术作品。

3.推进通识教育的具体策略

3.1 利用通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教学知识并不单一,但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展现通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例如,高校可利用慕课教学模式,要求通识专业的教师,将教学知识点压缩为不超过八分钟的教学视频。同时教师可将该视频上传至个人微博,或学校的网络平台中,学生可利用信息工具随时观看教学视频。在该模式中,学生将成为教学主体,其可依据自身的日程安排,设计更为灵活的学习计划。并且教师所设计的短视频,大幅压缩了学习时间,教学效率将同步提升。再有,高校可针对通识教育主要内容,在网络中设计知识竞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激发。

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识教育课程拓展和实施,充分考虑了通识教育需求,结合了专业融合思路.充分践行了通识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后续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学无止境,教学亦无止境。作为艺术设计类高校的教师,如何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将拓展通识教育、引导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的目标有机的融合在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探讨的课题。

3.2 通过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表现力存在于学生的感悟中,技能练习只能增强学生的艺术表达技巧,学生的艺术灵感也难以得到激发。针对这一问题,艺术教师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例如,教师可利用中国传统水墨画、古典音乐以及唐宋诗词制作教学视频。在该视频中,水墨画将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古典音乐将成为该视频的背景音乐,而唐宋诗词将出现在对应的场景中。通过该视频,绘画、音乐、文字等艺术形式将完美地融为一体。其中水墨画所表现出的思想将被文字具体呈现,而音乐的意境也被画作中的景物表现地更为直观,同时古诗词也将在音乐的衬托下获得韵律。通过各类感官系统的收集,更多的艺术元素将进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之后,教师可依据该作品,将丰富的课外知识介绍给学生。艺术与知识相融合,将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3.3 利用课后时间开展通识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课后时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艺术设计类高校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社团,将通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建艺术设计类创作社团,而社团的艺术设计作品将被展示到校园网站中。依托社团组织,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学习氛围都将得到加强,其课后时间将得到有效利用。同时高校可依据通识教材,为各艺术社团制定创作任务。例如,高校通识课程中,会将《子夜》、《庄子》等书籍作为教学读物,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存量与思想境界。高校可以此类读物为题,要求学生创作艺术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识教育与艺术创作将有机结合,学生的创造灵感也将得到极大的丰富。

3.4 依托信息技术对接社会实践

通识教育的涉猎范围较广,高校应当依据时代特征,将计算机技术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例如,高校可邀请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将得到提升。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将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用户,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得到提升,其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将得到加强,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也将提升其认知能力。

4.结语

通识教育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通识教育的知识点,转变为便于理解的教学视频。同时作为我们教师可依托学生社团与网络平台,帮助学生更为合理地利用课后时间,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加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极大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当前我们艺术设计教育要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就必须找回缺失的人文精神,而通识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从广阔的知识之海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习惯。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充分的反思;而通过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能够让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更高境界的把握,让创作的作品有更高的层次。可以想见,接受过这种通识教育训练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会因其所拥有的人文精神,在通往优秀艺术家和设计大师的道路上比别人更先行了一步。

参考文献:

[1]卓雅.全国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程研究现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05):104108.

[2]刘毅涛.通识教育视域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5):144-148.

[3]熊迪,王怡.中外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比较研究浅述[J].大众文艺,2016(21):214-216.


浅论思政教育载体平台的教育特色及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大学新生入馆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创新国际贸易的我国外贸研究
中国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可靠性运算的流水型生产线优化研究
基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T
基于构建和谐文化下的党校档案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485串口通迅的变频器控制方案
基于GM(1,1)和Elman神经网络的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
大学生村官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语言文字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基于全球化视觉下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