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六年级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作者:李敏辉 字数:2442 点击:
摘要: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气氛沉闷这一普遍现象,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压抑学习,影响学习效率,那么,如何避免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注意以下几点仍然能使六年级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关键词:开放课堂;妙趣横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4-0065-01
现代心理学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在诸多因素促进的性格发展骤变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求知欲强,情绪的强度、持久性迅速增长,对人对事敏感,但自制力相对下降。因此表现在课堂上则容易趋向保守,造成气氛沉闷。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仍然能使六年级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1.扣学生心理特征,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儿童到少年的转折期。生活上的成熟和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经常有独立性和自尊心的表现。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能抛开思想束缚,完成学习活动,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师须有乐于与学生相处的心态和愉悦情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新学期开始,我站在六班门口。面对着新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向我投来严肃的目光。这时,作为教师,很容易满足于师道的尊严。但我却微笑着,以亲切平和的表情关注他们。学生原先那紧张的情绪一下放松了。我走上讲台,向学生亲切间好,并称赞学生课前纪律很好,使学生感到老师很尊重自己,心里自然产生愉悦感,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这样开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注意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解除了接受教育的被动心理状态,自然就能积极投入学习,轻松获取知识。
2.精心设计问题,多方面开拓思维活动。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六年级学生思维正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其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内涵,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活跃课堂。
2.1 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常用于提问。教师把握课文内在思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在学生已了解课文是写人而不是状物的情况下,我提出:课文是写人的,为什么不干脆用《老班长》为题呢?这一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设问,使学生思维活动踊跃,纷纷举手回答:“因为老班长用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的生命”,“老班长牺牲后只留下这一枚鱼钩”,“《金色的鱼钩》为题更吸引入”,“鱼钩反映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样,学生在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认识了故事的主人公--老班长的光辉形象,对课文结语:“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深刻内涵,则能轻而易举地领悟了。
2.2 问题要有争议性
钱梦龙曾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而且对事物有了相当的辨析能力”。我们在授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在教学课文《詹天佑》时,我提出:课文写时代背景的第二段可否删掉?”理由是:砍去后课文会更直截了当,反正第二段没写詹天佑的优秀事迹。删去好吗?为什么?这一设问引思,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在短短几分钟里,学生通过主动争论,加深了对詹天佑爱国精神的体会。
2.3 问题要有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小学生来说,问题有趣味性,才能满足小学生的情感需要。
3.开放课堂,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要使课堂气氛充满趣味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加强学生的活动了。苏霍娴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六年级学生虽然在思想上渐趋成熟,但他们受生活一环境、心理的影响,仍用充满童真,因此,教师应开放课堂,精心组织活动,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
3.1 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赞可夫认为儿童有一种交际的需要,他们想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说出来,跟同学老师交流。根据这一点,教师要重视安排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让思想碰撞,情感交融,从而互相启发。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各小组之间进行画“人字形线路图”画“中部凿井法及两端同时凿井法”示意图竞赛;通过这种活动,满足了学生精神需求,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整节课热烈又有序。
3.2 让学生充当“小演员”
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如根据学生的能力,组织学生尽情表演,能彻底改变课堂气氛的沉闷。在教学《阿里山两日游》、《林海》这类课文,我或让学生当“小导游”,以“解说员”的身份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或让学生当“小记者”,对“游客们”进行采访。这样以“演”激趣,一节课往往是在学生尚未完全转换角色时愉快地收场了。
4.放飞想象翅膀
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在大脑中产生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狂想:假如我骑在一条光束上,去追赶另一条光束,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十多年后,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创造发明离不开想象,学习同样也离不开想象。六年级学生正步人多梦的少年期,其潜在的想象力是非常强大的。在语文课中,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所描述的事件、景物、色彩、音响以及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等,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活跃课堂,一节课下来,怎不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呢?
总之,作为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除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外,还应抓住学生心理特征,扬长避短,采用开放式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黄水珍,李子墨.小学语文课程的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月刊,2017,6(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