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作者:薛印周 字数:2511 点击: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作为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以及提升小学生其他课程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对于核心素养改革实践研究,主要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作为基本单位。教师在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有所了解的前提下,科学地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起来,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突出学习的中心,把语文学科的特征充分体现出来。本篇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发表了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4-0059-01
引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主要是在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可以很好地在未来的发展中融入社会中去,从而让个人自我实现需求得以满足,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时期所显现出来的特征是有所不同的,而小学阶段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最佳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重视起来。
1.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主要指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动态的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小学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在小学阶段具有较为稳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除此以外,还包括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在语文方面的学识修养、行文风格以及人文情趣等内容。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个人的的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个人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个人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现。
2.组织阅读,增强学生语文积累
增强学生语文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进行语文积累,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把积累的作用、功效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不断的积累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让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空间得到拓宽。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是依赖于语文书本,去学习知识和积累知识的,然而书本上的知识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增加自身阅读量,来让自身语文积累得到增强。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每一天上课前的5分钟,让同学们一起进行晨读,教师每天为学生准备一篇课外的文章,让同学们一起进行朗读,这些文章可以是散文,或者是诗词曲作等。学生们只要读的次数多了,就会对文章加深理解和印象了,语感也会随之得到增强;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去进行名著名篇的阅读,多去浏览报纸和书刊杂志等等,在阅读的时候也必须重视起进行语言的积累,不能够读过就忘了,在阅读中要多去学习那些使用得当的,或者是自己觉得富有新意的词语和句子,从而让自己的语文积累更为丰富,为今后更好进行文章鉴赏以及写作等,奠定一定基础。
3.创设情境,改善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因素,它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努力给学生设计出情境化的学习内容,把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作为依据,将具体的学习内容放在一个情境化的真实活动情景中去进行,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这一过程,而学习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教师在对《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把学生组织到一起出游,让学生更好的去贴近自然,到田野间对蒲公英妈妈以及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的孩子进行观察,观察它们离开妈妈之后是怎样生活的,让学生处在真实的环境氛围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独特魅力进行体会,去感受更多新鲜的事物。再比如,教师在对《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对爬山虎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向学生提问:爬山虎到底有没有脚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创设情境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转变,它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进行学习,把自身最为真实的感受展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
4.联系生活,发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练习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它同时作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特征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还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造力得到发展,最终让学生终身受益。实际上,家庭生活也作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大课堂,比如说,教师在对《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给妈妈认真洗一次脚,之后再写出一篇相关的心得体会,把自己为妈妈洗脚的感受进行记录,从而让学生结合实际真实感受进行写作的能力得以提升。这种学校和家庭的联合教育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重视和家长之间进行互助,以此发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了达到更好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采取“家长当一日教师治”的方法,把部分试题交给学生家长,让家长给学生批改。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活动来让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5.结语
总之,伴随语文新课的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要对语文核心素养有准确的定位,把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大重要教学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课程改革,从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让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6.
[2]胡晓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1):20-21.
[3]倪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33.
[4]程丽丽.小学生语文核素养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