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点滴思考
作者:易艳平 字数:2379 点击:
摘要: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不再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为唯一目标,而将学生的良好品德以及社会性发展视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品德与社会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小学教育很有必要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思考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些点滴。
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点滴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55-01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品德与社会变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综合了早期的历史、地理及品德等学科。所以,小学教师必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1.师生有效互动
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所以,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基于小学生的特点,展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让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品质。例如,在讲授《人们在土地上耕耘》时,主要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从学生角度进行思考,使其希望了解食物来源等。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问:餐桌上有哪些食物?它们来自哪里?与学生积极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最终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将教学内容丰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2.1 明理导行教学模式
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进行转变,进而产生了这种教学方法。它较适合新课改后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在这种模式下,以学生为课堂主角,而教师只是课堂上的引导者。教师以演示、讲解、阅读及讨论等方式来展开授课,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而作为学习主导者的学生首先需要预习课程、阅读教材内容、重点思考疑难点,再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由老师来解惑。这种方法具有学习效率高的优点,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所学知识。然而,教师应用这种方法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2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视学生发展个人的潜能以及整体人格,会为学生创建很多思考辨析的讨论机会,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悟理一讲理一用理”思考能力,它对于哲理性较强的课程非常适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效率极高,而且还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2.3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类似于演戏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情节设置,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并选择一些生活中的角色,让学生来扮演,使其身临其境,充分体验各种角色的情绪,让学生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学会如何应用换位思考。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描述了较多的小情节或小故事,它们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而,小学生的年龄还较小,各方面的思想还不成熟,进而可能无法把握好这些故事情节。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出小故事,借助生动形象的情景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而才能设置好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以强化学生的感知力。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训练型的课堂,高年级的小学生可能会更喜欢,因此,将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在高年级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3.联系实际生活、活化简化教材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都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而展开,其内容都源自生活,其案例及素材都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该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合适的情景,用场境表述文字,灵活应用鲜活的图片,用事实进行讲解,复活真实历史,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简单化复杂问题,具体化抽象问题,浅显化深刻问题,趣味化枯燥问题。学生就可以在生动的生活实践中,充分进行感受、体验或领悟,使其积极面对生活,进一步发展其人格。
4.深入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一般的小学生都活泼好动,相当于课堂上的听课,他们会更想走出教室,去开阔视野。所以,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尽量多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接受这门课程,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比如,在讲授《我们来约定》时,教师首先可以邀请学生讲述喜欢的游戏,再选出其中的一个,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做游戏。而游戏必然会涉及到规则,教师则可以借机问学生如果游戏中缺乏规则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使其明确规则的意义。再基于此,邀请学生调查学校或社会中,人们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否则,会导致什么结果。最后,再汇总学生的调查结果,并要求学生讲述在调查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加深对规则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其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拓展性都还很强。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教材中的相关设计,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其在身临其境,充分体会课程魅力,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欧仙龙.引导学生在进步中体验快乐——谈《品德与社会》教学[J].考试周刊,2018(74):137+150.
[2]孙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辨析[J].内蒙古教育,2017(22):26-27.
[3]李瑾.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品德教育实践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4]张建峰.构建高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策略谈[J].文理导航(下旬),2010(11):63.
[5]肖羽.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三个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