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提升创新对策
作者:朱玉平 字数:3216 点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学历人才数量急剧增长,行业市场优质岗位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就业备受社会关注。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尤为凸显,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模式创新、开展行业专家讲座、活动大赛、实习跟踪指导、毕业生离校跟踪回访等几方面创新探索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提升对策,希望给同仁们创新工作方式和提高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268-02
引言:当今社会,各类行业企业应用型岗位工作竞争激烈,“人才岗位战”不断上演,大学生就业备受社会关注。有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是795万人,而到今年该数值又创新高,已经超过了820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重,对于高校而言,促进就业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l。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力抓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应如何“变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适应学习者的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这样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积极地创新与探索,故而展开本次研究。
1.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课程模式单一,传统授课模式与课程内容已不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求职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现实需要。
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普遍以校本教材为主,多采用传统讲授式授课模式,较其他课程而言,就业指导课不属于专业类课程,学生重视度不高,加之传统讲授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和掌握课堂所学;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理论,还应习得相关技巧与能力,传统授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就业指导课课程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2)职业院校依托行业市场办学,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阶段性强(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普遍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课堂教学延伸不够,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毕业离校时对就业相关政策知识掌握不够,对自身发展也没有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
①缺乏行业内专家讲座。学生对行业市场发展动向和趋势把握不够,对自身定位不准,缺乏职业规划,对行业企业用人机制和晋升发展渠道不够了解,对商务礼仪、行业标准、工作规范及企业管理模式学习领会不够,导致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渺茫,对自己所处岗位工作如何才能顺利高效开展缺乏思路,出现“工作推着人向前走”的被动局面。
②开展系列活动大赛不足,学生求职就业综合能力难以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和消化需要辅助过程,就业指导系列活动的缺乏,影响学理实一体化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模拟应聘等活动都有组织开展,但大多不能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将活动做成了单项活动,阻碍学生能力的提升。
③实习是就业的前奏,学生实习阶段缺乏就业跟踪指导,对自己定位不清,更换实习单位频繁,就业方向盲目。职业院校实习一般在大三进行,第五学期进行综合实训,第六学期开展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学习内容不同,目标和要求也不同。然而,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良好工作心态的调整,是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的,往往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阶段或多或少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其职业成长与发展的不良习惯和毛病。
④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面向行业市场,行业企业应用型岗位人才流动频繁,致使初人社会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3一5年内就业单位岗位变动较大,甚至部分毕业生会谋求转行发展之路,在这关键阶段,毕业生若是选择不够合理,对自己定位不够准确,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今后职业发展。因此,毕业生离校后跟踪回访指导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尽可能应该延伸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2.创新对策
2.1 采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即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将教与学的有用资源有效融合,以最大化适应学习者多元学习需求,强调学习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学习者课前自主探究学习,然后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下带着问题深入探究就业相关知识与理论概念,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形成其元认知(知识起点);然后是实践延伸(包括活动大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在此环节学习者消化和回味已有知识,以实现知识的强化与内化,从而反馈于课堂教学调整和自主探究策略完善,循环往复,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教与学有用资源包含:各专业带头人开展的专业行业发展趋势引导教育;就业指导教师讲授的就业政策(包含就业渠道、报到证、三方协议、求职补贴、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劳动纠风处理、各岗位工作人员权利与义务等)及求职就业礼仪与技巧;相关专家讲座;活动大赛及企业单位校园宣讲会、洽谈会;学生实习就业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相关视音频资料等各类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全部资源。
2.2 组织开展行业内相关专家主题讲座
(1)邀请行业内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领导开展行业发展变迁与前沿讲座,让学生切实认清其所学专业对应行业发展脉络和宏观发展动向,结合行业发展变化趋势,对个人发展进行冷静思考和清晰定位。
(2)邀请行业内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人事主管开展行业企业用人机制及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讲座,使学生对自己个人事业的发展和岗位职位的晋升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3)邀请行业内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市场经理或公关经理开展公共礼仪及行业商务礼仪讲座,培养和促进学生公共礼仪与商务礼仪能力的提升。
(4)邀请项目主管、安全生产总监等事务性岗位领导开展事务性工作规范及工作协调组织能力讲座,使学生对自己所处行业及所从事岗位有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能更快更积极地投人工作并适应工作。
2.3 有效开展就业指导相关活动及大赛
组织开展学生个人简历制作大赛、求职应聘模拟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企合作企业单位校园宣讲会、洽谈会等。
2.4 实施实习就业跟踪指导
学生实习阶段,尤其顶岗实习环节,所有学生都已深入一线走向顶岗实习岗位,这个关键环节,各教学学院或系部可安排教师分专业分小组对学生定期进行跟踪指导,辅导学生实习心态,帮助学生协调解决工作中暂不能自行处理的一些棘手问题,以实现学生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2.5 离校毕业生跟踪回访指导
完善毕业生离校后跟踪服务体系,对其信息进行及时准确把握,将是当前高校完成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2]。离校毕业生跟踪回访主要解决部分学生频繁跳槽、自我定位不清晰、职业发展道路迷茫的问题,以期帮助职业成长较慢的同学走得更稳更准,指导成长较快的同学走得更好更高。
3.结语
总而言之,经过国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已经得到了一定改善,就业岗位数量不断增加,岗位类型趋于多元化,大学生就业选择也更加多元,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和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也要求教师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钻研精神,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做得更加精细更加落地,以使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求职就业,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丹鹃.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J].价值工程,2018(9).292一293.
[2]姜宇国.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