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的探索
作者:张尹译 字数:2276 点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十”信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都已经被以网络为主体的“互联网十”环境围绕。因此研究“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质意义,特别是学生思想及观念极易受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影响,必须要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主要就“互联网+”的概念及其思维含义进行简明的阐述,并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探索了“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以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在“互联网十”环境下的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267-01
1.“互联网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渗人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它也作为了一种媒介载体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思想的介质,所以把互联网与思政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收获。“互联网+”下高校思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过程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经过了长期教学实践和历史过程的检验后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优秀大学生,但是由于现阶段“互联网十”对社会和高校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内容和事物,高校缺乏“互联网+”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新事物的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把握机遇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互联网+”更多的意味着是一种思维,“互联网+”思维指出并非是机械地将互联网和传统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强调要注重大时代下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在它们相互结合中激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所以利用“互联网十”要更多地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推进“互联网十”的深层次相互融合,也就是说互联网“+”实现全面有机地结合才是其更为丰富的内涵。由于教育环境的转变,学生群体特征以及思想活动等区别于传统教育,互联网十时代下必须要顺应时代思政教育的潮流,依托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展开多元化教学,从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多方面入手,针对现阶段学生思想观念复杂、价值体系树立失衡等问题,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活跃性,以改革传统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再者教师也在互联网十背景下,受到互联网以及新媒介等影响,其教学视野以及思想都逐步顺应时代潮流,所以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结合实际展开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互联网十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以局互联网+思想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生活及学习中存在问题,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提供创新活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互联网十”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改革
2.1 “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原则
对于“互联网+”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原则的把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在整体施教的过程中缺乏对原则的正确理解,那么思政教育所要传授的理论概念就会被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实现。“互联网十”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原则包括:坚持方向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动摇”;与时俱进原则,思政教育应该依据时代特点并顺应发展趋势,对思政教育方法展开创新;以人为本原则,即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指导;同向同行原则,同向即指导方向和目标方向一致,同行则是德智并举和德业融合同进,教育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优秀青年。
2.2 “互联网+”环境下加强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提升
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其他教育,师资力量往往是教育实践的主导者,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理解并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能力,对于“互联网+”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高教师运用“互联网十”思维的能力、加强教师网络技能运用素养和强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是“互联网十”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的必经之路。
2.3 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方法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比较落后和单一,如今为了适应“互联网十”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改革,方法的创新也是势在必行的。丰富教学形式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促进创新的教学途径有效拓展,将网络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转变,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将网络元素渗入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强化教学育人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当前我国在“互联网十”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思政教育方法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不彻底,教师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不深入等等原因导致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协调。因此改变现状需要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来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发展,找到不断促进思政教育方法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迟桂荣.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