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背景下习作单元统整教学策略
作者:曾杜宇 字数:3179 点击: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于习作单元中写作要素的落实,基于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一致的思维,教师要强化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通过“整体解读,明确要素;精读课文,学习要素;读写合一,迁移要素;专项训练,落实要素;综合评价,检验要素”的路径,层层落实习作要素,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习作单元;统整教学
崔允漷教授认为,在设计课程时,应当先确定“期望学生能够学会什么”,然后考虑“需要哪些素材或活动”以及“如何组织这些素材或活动针对特定的学生”,最后通过评估确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这种方法能够确保教学、学习和评价都是基于相同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部编版教材中增设的习作单元在单元导读中提出阅读要素和写作要素,整个单元聚焦习作方法的习得、迁移和运用。
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对教学评一致背景下习作单元统整教学策略的五点看法。
一、整体解读,分解要素
本单元导语页第一部分以“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点明了主旨——“作家笔下的人物”,第二部分则清晰地提出了单元语文要素。阅读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写作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两篇课文《13 人物描写一组》《14 刷子李》以及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在内容上都立足于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这一训练重点展开。单元基本内容如下表:
我们提炼出了关于描写人物的三个基本方法。首先,要通过选用典型事例写具体细节的方式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手法,如描述外貌、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等的方式来呈现人物形象。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间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丰富故事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
在描述一个人的特点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展现他们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捕捉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些都是表现人物特点的非常重要的元素;最后,要透过周围人物的反应,以间接的方式来描述人物特点,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手法。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初步掌握如何描述一个真实而有生命力的人物。
二、精读课文,学习要素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体会表达特点,习得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回顾旧知,总结第四单元已经掌握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总结方法,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文章《13 人物描写一组》时,训练重点虽然还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和神态,体会人物的特点。但是学生已经可以在学习支架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文本,训练、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单设计:我找到了句子_______,这是人物的_______ 描写。我从关键词_______知道了人物 _______的性格特点。由此我想到了_______ 。
在《14 刷子李》一课中,除了对刷子李的正面描写,曹小三这个人物的侧面描写对主人公的烘托作用功不可没。因此本课的训练重点除了“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还要学习“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因此,在学习完课文后还可以通过表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在具体表现人物特点时有什么异同?
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不仅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巩固已知的表达方法,训练新知,为后续的习作起到了导引作用。
三、读写合一,迁移要素
管贤强在《论素养取向的语文知识教学》中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情况下是边学边用,应用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知识是相互交织的。”习作单元更重要的是让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除了关注作者的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将作者的表达转化为学生的表达。
以13课为例,《摔跤》一课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重点,写出了小嘎子和胖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动作描写是人物细节描写的难点。在设计读写结合点时,教师首先播放动作描写微课。学生学习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的方法。然后设计任务进行练笔。《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文中,老舍先生主要抓住祥子的外貌特征,用比喻写出了祥子外形健壮、挺拔的特点,符合他黄包车夫的身份。在迁移训练时,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观察,试着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特点,最后在班里猜一猜他是谁。
在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中,则要重点学习单元新知,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人物的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选材,交流写法。比如老师给出题目《妈妈爱唠叨》,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说一说习作中应该抓住妈妈的什么特点来写?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来表现妈妈的特点?
每一篇精读课文和习作都是最好的范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自身的言语训练价值,着眼于写作方法,找到适切的言语训练支架,巩固已知的表达方法,训练未知和应知,以读写一体作为习作单元最佳呈现,带动和促进学生语用实践能力和谐发展。
四、专项训练,落实要素
语文核心素养要以表达能力作为语文能力的最佳呈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先把习作要素分解到每个课时,训练、落实到位;在学习完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后教师要善于总结写作思路,勾连单元信息,迁移写作方法,最后通过习作把方法实践化形成表达能力。
以本单元为例,习作的内容是“形形色色的人”。经过单元的整合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作家是如何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
1.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2.可以描写周围人物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3.选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审阅题目,明确写作内容和要求;然后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选定具体事例来表现眼中的人物特点;接着通过小组交流,沟通见解,开拓思路;最后学生运用上述描写人物的方法,呈现习作单元整合学习效果,写作要素的落实就是水到渠成。
五、综合评价,检验要素
整合习作要素评价到学习过程中,鼓励学习与评价并重。学生应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受评者,也是评价者。以《他像一颗挺脱的树》的小练笔为例,教师创设的任务情景就是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能在最短时间被猜出来的,作者将获得“火眼金睛”奖。这样不但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抓住同学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师要基于教学评一致,强化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意识,通过“整体解读,分解要素;精读课文,学习要素;读写合一,迁移要素;专项训练,落实要素;综合评价,检验要素”的路径,层层落实习作要素,最终带动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汤乐娟.凝练主题,正确构思——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写作教学探讨[J].新课程,2017(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