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立足课程思政 优化育人效果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简介:林昕妍(1989~),女,汉族,江苏溧阳人,江苏省溧阳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摘 要:随着课程标准一次又一次的修订,以往碎片化的地理知识、浅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深度学习倡导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培育,以期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高素养型的人才。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理念,逐渐成为各学科教师探讨的显性话题,将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有利于达到“知识传输”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较大的作用。因此,笔者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野,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文章论述了如何在高中地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希望能提高教学的效能。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0-0006-05
  
  现阶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还是秉持着以往“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思想,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而片面追求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所以在课上一味地向学生讲授本学科的知识,尚未形成很强的思政教育意识,很少主动挖掘地理教材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和因素,过于追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习得,却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道德方面的培育,难以达到培养高中生价值观的目的。还有些教师融合课程思政的方法不是很恰当,通常采取“说教法”,用自己的话给学生讲道理,这样会让教学变得比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學习热情,也无法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特征,其次论述了在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思政教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一)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主动的建构。所以教师不能单向给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已具备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来发现、建构知识,建构的过程既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立分析、思考完成,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伴的互动、合作来完成。这一理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深度理解,旨在发展学生个体的高阶思维,同时强调对特定教学情境的构建,倡导教师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教学环境中,推动其对某个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2. 情境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因为情境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必要基础,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让学生发生深度学习的行为;第二,要凸显学习的社会性,即在具体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与身边的同伴进行对话、合作,使他们通过相互的交流协作来习得知识,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第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新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旨在发展其探索能力。总之,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深度学习必须是基于某个特定情境产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解决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二)特征
  1. 指向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指一种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深度学习就是学生个体思维从低阶逐步走向高阶的过程,一般来说,具有高阶思维的学生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全面的分析和对比,在此过程中萌发独特的想法和思路,从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的发展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开展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又能推动他们在课上实现深度学习。
  2. 积极情感投入
  积极的情感投入不仅包括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包括学生内心世界是否得到丰富,进而萌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可以说,学生是否具备积极情感是检验他们是否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态度、情感,不能只顾着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更要想办法通过多种手段调动他们的内部情感,使学生带着较高的热情投入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深度学习的发展。
  二、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课程层面
  1. 发挥课程协作机制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
  个体的健全发展离不开对每一门课程的主动性学习,而课程思政的落实不能只局限在政治课程中,高中阶段的各个课程都蕴含着特定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去认真研读并进行深度的挖掘,其中地理是一门具有自然性和人文性的课程,该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包含着比其他课程更为丰富的思政资源,尤其是在培育学生生态理念上的效果会优于其他课程。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教师可以将地理课程的优势作为对其他学科的补充,从而发挥课程的协作机制带来的教育力量。
  2. 实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渗透思政教育的职责,其在培育学生的领土主权意识、环保理念、人地协调观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和该课程的核心素养是不可脱离的,在地理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二者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对学生传输积极、正向的思政理念,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品格的人。因此,在地理课程实施思政教学有助于实现它本身的育人价值。
  (二)教师层面
  1. 落实“三全育人”,做到“四有教师”
  在摘要部分提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理念,同时也是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观的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用这一理念来武装自己,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现行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全方位的挖掘,将“知识传输”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实现在地理课堂的“三全育人”。与此同时,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树立坚定的信念,能够随时随地向学生彰显自己的高尚品德,做到“四有教师”。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民族文化素养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特殊性分析
高职院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探讨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谈
浅论思政教育载体平台的教育特色及意义
应用性和跨文化性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程在保定市对接京津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任务驱动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Android应用》课程教学设计和考核方法改革与实施
高职《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课程设计与实施
当代高校思政人才队伍建设与路径创新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