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思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分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教学做”其实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就是将“做”放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能否定教与学的作用,将知和行统一、教和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陶行知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融入“教学做”教育思想,这样小学的数学课堂的讲课才能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教学做教学方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一、 引言
“教学做”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的一文所提到的,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有提到过教学做合一是生活表现,也就是教育表现。其表达的含义:“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是怎样做便怎样做,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是表明生活现象的思想,也是表明教育的思想。“教学做”上表明的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即在做上学,在学上做,强调三者合一。现如今,虽然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地改革,但是“教学做”的教学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还可以继续应用,在新时期里,应该把“教学做”的教学思想融入当今的数学教学改革中去,然后赋予新的理解,使其发挥作用。
二、 数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学生的阶段特征
教育学明确指出,学生始终是教学对象,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创新的教学方法、高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以合适的引导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遵守遵循所教学科性质特点与尊重学生年龄阶段特征的原则,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特点
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所教授科目中唯一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其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抽象化、概念化的数理知识。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大多来自生活实际问题,且所教知识能够形成严密的体系。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数理知识使其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其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学生今后进入中学乃至大学所需要修习的数理化专业科目的基础内容,其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今后对数理化学科的学习与探索发展。
(二)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且好奇心浓厚的时期,其具有极强的探索欲与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仍处于由图形、声音等感官综合为一体的具象思维模式向概念化、理论化的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征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思考的跨越,创设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自主代入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形成良性的师生双向互动,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 教“学”,在教育视角下所蕴含的道理
关于教学的含义笔者比较赞同的教学生会学,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也就是说“学”才是最主要的,而“教”只是为了突出“学”的重要性。在今天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学。简单上来讲,有心思学习者才算得上真的学,在学中要学会思考,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会,而不能一味地只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如何实现学生观念上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引导,教师唯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鼓励的方式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形成与教师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中,有的老师认为该教学的重点是“意义”,因此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到理解两位小数上,学生只要用数学语言把两位小数的意义表达出来即可。问题在于表达,学生很有可能只是模仿教师的表达,而没有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也就没有学会真正的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本课如果是采用同化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学,在学中学会思考。这里再举一个教学案例,单人沙发座前宽度不应小于0.48米,座前的深度应在0.4米左右。沙发腿垫脚的高度应在0.03~0.08米之间。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是1/100米,还可以用小数0.01表示。也就是说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得出结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100米,也就是0.01米。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实现真正学的过程,待教师进行评价过后,才算是真正的学会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也没有这么教,但是通过提出问题,这也算是隐性的教,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在学生学过后,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是对学生学的肯定,这也可以激励学生养成既思且学的习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四、 “学做”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表达
数学活动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活动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并不只是让学生的肢体动起来,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数学活动中锻炼思维,并且在思维活跃下的驱动产生的肢体动作,学生在中体会到动手得快乐。小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做”的,“做”也是需要也“学”的,因此,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概念。这与陶行知学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一致的。其中“学做”和模仿着做是有差异的,“学做”并不是模仿着做。因为学是需要学生的思维参与,而模仿的只是动作。理清楚这两者的意思之后,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学中会做,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用线段图来解答分数问题时是很常见的,很多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都会用到线段图,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哥哥像妹妹现在这样大的时候,妹妹是九岁,妹妹到哥哥现在这样大时是25岁,兄妹两人现在各是多少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考虑,该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此种类型的题。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更多的学生在看到此种类型的题时都会尝试着去“做”。具体来说,当学生看到这种类型题时都会用笔在草稿纸上画图,写解题思路,头脑只是想着做怎么做的思维,这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老师进行教学的起点。这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發挥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怎么做,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发现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