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阅读活动的开展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提升至关重要。阅读常常被认为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倾向于静态思考,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单位转换等一系列知识,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学生面对符号和法则感到陌生,吃不透其中原理,为数学学习增加很大障碍。数学语言包含丰富的逻辑性和统一和谐之美,需要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阅读活动进行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思维拓展
一、 小学数学语言的特征
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数学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数学阅读活动长期处在被忽略的位置,要科学合理地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活动,首先要明确小学数学语言的特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数学语言承袭数学这一学科的特征,其特征是严谨清晰,精炼准确。小学数学虽然停留在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但是其作为学生进入初高中之前的准备阶段,科学高效掌握基础数学语言十分重要。这不仅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用语需要保持规范,更要求学生通对数学语言形成深层次的记忆和理解。
二、 数学阅读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相较于初高中较为简单,但是对学生当前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而言依然有一定难度。学生初次接触数学语言时容易感到陌生。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语文教学使用的语言依然停留在学生日常接触的汉语语言体系之内,在表达上依托学生现有的语言积累,学龄前儿童的语言积累使得他们在接触语文时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增长坡度较为平缓。数学语言对学生而言则是一个全新的符号体系,虽然依然使用汉语表达,但是增加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对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概括,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去路不知来处。尤其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处在好奇心尤为旺盛的年龄,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听到学生问起一些“本源类”的问题,比如1加1为什么等于2?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用符号表达数学概念”是怎么一回事,小学生的数学阅读积累较为薄弱,如果在接触课程之前提前熟悉数学语言,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相关表达形式。解决这一问题这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其熟悉数学语言很有帮助,现实生活场景中多使用数学语言,不失为一种迂回的数学阅读方式。生活处处皆数学,家庭随处是教育。
三、 开展数学阅读活动的举措
(一)在课堂阅读中增进理解
数学阅读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开展数学阅读活动可从主要课堂活动和辅助性课堂活动两个方面入手。数学阅读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和解题,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学会读题是进行数学题解答的第一步。数学知识依托于数学语言而存在,题目包含的重要信息对解答数学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理解数学语言重要性的集中展现。以小学数学中求相遇问题为例,已知甲乙二人从两地相对而行,经过四小时,在距离中点四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求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教师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首先应引导下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审题和作答。审题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快速阅读,迅速明确题目所要求回答的问题,从题目可知如这道题求的是相对而行中的距离问题;第二,从中提炼关键信息,这道题中的关键信息是甲乙在行进过程中的速度和时间差异;第三,建立数学模型,把题目转化为书本上熟悉的题型,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解答。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画图的方式,仅仅在脑海中幻想空间及距离问题会增加解题难度。解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数学阅读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关键字词和含义和概念,深入浅出,如这道题中“相对而行”的含义。学生进行此类数学阅读活动可丰富自己的数学词汇,强化数字概念。教师应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数学语言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数学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导入情境,开展趣味课堂
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游戏是开展数学阅读活动的有效工具,教师可将数学问题和语言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小游戏,让数学语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小学生对游戏更加敏感,游戏规则与数学语言的相互交融使得数学语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为其增加更多趣味性。鸡兔同笼是小学数学中一个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问题,学生在阅读和转化数学语言变成实际问题时,面临的障碍主要是无法在构思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提炼教学语言。鸡兔同笼问题中鸡兔的数量变大,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数字干扰,解题时无从下手。教师可将鸡兔同笼问题变成班级内方便开展的情景游戏,比如请同学扮演鸡和兔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及时引入数学语言和思维,引导学生理解这其中包含的数学信息。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更多使用幽默的课堂语言,幽默有趣的语言总是更富有感染力的,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拉近师生情感。师生之间既包括育人者和求学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包括合作关系。大量研究表明,情感的舒适和亲密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更有益处。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尽可能少地使学生感受到威胁。”这似乎与我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相背离,其实不然,“严”应该是严谨的学术态度、踏实的教学作风、规范的教学流程、科学的反馈机制。数学教学活动切记死板枯燥,这样往往限制学生思维的拓展,也起不到教师期待的效果。数学阅读课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踊跃提问,增进师生情谊的同时对启发学生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想记忆,故事引发思考
教师应适当借鉴语文教学中的联想记忆法,从文字本身入手提高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尤其是在课堂导入环節,不同学科之间的串联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宏观和开放的思维,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语文课本中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的绝佳案例。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耳熟能详,乌鸦最后成功喝到水正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内的空间,水才能成功洒出来。从熟悉的故事中发掘数学现象,将故事情节转化为数学逻辑,数学语言依托故事的趣味性更易被学生接受。趣味故事可以帮助学生调节学习心态,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空间体系,形成空间概念。教师除了在寓言中寻找故事,现实中的小故事对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也是大有裨益的。现实中的故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阶段和生活经验,比如小学数学中的距离和时刻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过程中等车的经历。数学题目中的数学语言可以换成生活经历,数学语言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利于促进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