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师“独白式”教学设计的剖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独白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以“一言堂”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讲解。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历史学科教学目标设计中,没有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重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找到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世界。
关键词:中学历史;独白式教学;教师;剖析;重构
历史学科从本质上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不仅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也具有育人的意义。环顾当下的初中历史课堂,往往是教师划出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缺乏渗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联系,没有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长此以往,导致初中历史课堂一直在教师“独白式”的教学当中不断徘徊。历史教材中有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学生容易陷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成为知识的“容器”。当下历史学科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当中实现对历史的理解,在具体的运用当中实现历史的传承。转变当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需要让学生走进课堂的中央,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提高探究历史的兴趣,挖掘历史的本质,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一、 “独白式”历史课堂的现状剖析
独白式教学,就是课堂上以老师的讲为主,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到学习当中。知识的习得是一种单纯的记忆,不是一种对历史的认同与理解。当历史知识被灌输的方式迁移到学生的脑海,学生没有办法从历史事件当中感受到历史的意义。这样的“独白式”教学与当下培养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格格不入的。历史学科存在“独白式”教学,主要以下几种原因。
(一)课程目标不清
学科的最大价值是立德树人,新时期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人”应当是课程的实践者、课堂的活动者、知识的运用者。“独白式”教学,实际上是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照本宣科,以本为本。教师成为知识的“二传手”,其实学生应当是课堂的“自由人”,需要与知识进行联动、与同伴进行联动、与教师进行联动。因此,“人”在课中央,这里的“人”,占据课堂消费主体地位的是学生。《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功能定位非常清晰,从“三维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把“多维”变成“一元”,窄化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无趣。首先,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集,也是人类文明的印记。但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背景距离较远,一般无法与学生的实践生活产生共鸣;其次,在当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是以历史知识的记忆为主,在历史的“点”与“面”的选择中,关注“点”,必然让学生学得吃力,学得辛苦。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背诵与记忆,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历史视野,是否能够从纷繁的历史材料当中,实现由“点”到“面”,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与演绎,也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是否是“独白式”的教学形式。只有当教师能够把不同的学习板块进行上联下挂,左顾右盼,才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双重转变,齐头并进。
(三)教学情趣缺失
有情有义的课堂,才是最吸引人的课堂。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往往还是围绕初二学期的“小中考”进行教学。历史学科在教学当中,它已经不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拓宽视野,陶冶情趣的课程,而是成了历史知识的载体、容器,学生成了知识记忆“流水线”上的一员,在循环往复的背诵、默写、练习当中,进行历史知识学习。此外,历史教学内容板块多,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历史人物复杂,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历史课堂教学的情趣,它不是教师的“单相思”,而应该成为多声部的“大合唱”,让初中历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二、 重构“独白式”教学的一般路径
当今的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中国的变革风起云涌。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需要通过历史学习,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在立德树人的时代命题下,教师需要找到历史教学的有效路径,不断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历史的视角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材内容,重新组织
历史读本中,有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各有所长,都是对历史很好的回顾与记忆。教师应该对历史教材当中的学习内容进行重组,按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重新编排,实现教学材料的重组。将历史教学内容当中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集中教学,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易于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图谱。如,,聚焦历史人物进行整理,可以围绕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围绕不同时期的关键事件为主线,由事及人,实现历史脉络的清晰;可以跨学科组织学习,把历史材料与语文学习、政治学习、地理学习等联系起来,实现跨界生长;还可以把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进行关联,围绕当下的生活不断地帮助学生从历史发展历程当中找到依据,借助历史视角进行解读,实现历史知识的学用结合。如围绕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从隋唐到明清的历史发展,涉及的地点认知,编织历史重要地理线路图。
(二)借助实物,帮助学习
对于历史教学当中,所呈现的不同时期历史物件,如果能够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认识,能够勾连起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改变教师“独白式”教学过程。如在教学“盛唐气象”时,通过了解“花鸟纹锦”丝织物,感受当时手工艺业的高超技术,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实物,进行历史再现,实现教学的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块丝织物,这块丝织物是仿照新疆历史博物院中的“花鸟文锦”制成的,大家先来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1:文錦上的花和鸟都非常生动,体现了织女们的心灵手巧。生2:纹路清晰,造型奇特,给人一种气象万千的感觉。生3:一千多年的丝织品,能保存那么长时间,可见质量之高。另外,“花鸟文锦”是新疆出土的,可能是唐朝的工艺技术影响大,传到了边疆;也可能是贸易比较丰富,商品出售到了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