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要:新课改对语文课堂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水平,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细化课堂教学每个环节,力求在课堂中真正体现新课改提升课堂效率的意义,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素养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新课改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了进一步在新课改背景下保证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素养能力,要重视加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能力,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教师要重视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中主动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在课堂满堂灌的角色和观念,激发学生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三尺讲台的使命需要“台下十年功”的积淀和磨炼,教师要重视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与当今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语文课改的灵魂体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重视让课堂各个环节更加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提升教师、学生在语文课每个环节的参与、重视程度,真正意义上贯彻执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 树立新时代课堂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往往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课堂之上,是绝对的主角,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侃侃而谈,对于教授知识多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而學生也多是被动接受新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元素和理念,真正提升自己语文课堂的效率。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讲,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认真阅读并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理念,同时积极探究自己面对的教学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特点。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正确定位在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以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在语文课堂上,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摒弃低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当前各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并主动在课堂上有效应用不同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地听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者,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从而开展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突出应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信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为保持其生命力,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认识,还能不断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现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利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学习新知为依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再局限于神圣的三尺讲台,与学生保持距离,应该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融入学生之中。在学习探讨新的知识时,可将整齐端坐的学生按照知识的储备的不同划分并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学习小组,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琢磨与探讨。教师在学生主动进行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只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学生主动学习进入瓶颈、迷惑时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提示。如:在某一学习小组中,语文教师能够成为一名成员,引导并带领这一小组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面对共同的学习问题时,主动发言、交流、探讨,实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此外部分教师为让学生真正掌握新的知识,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有余力,渴望更多、更高层面的提升,而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不能完全适应自主学习的节奏,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导致其他学生学习时间被浪费,经过很长时间才可以掌握知识。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逐步提升其学习能力和效率,首先,要不断鼓励这部分学生,让他们保持并树立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其次,教师可以降低对他们的目标、要求,重新制定专属于这类学生的学习目标。第三,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小组的其他成员都参与到后进生的学习当中,主动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让后进生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就需要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逐渐形成现代课堂教学观念,对语文教学产生较大促进作用,使其成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改变以往静态过程,最终成为共同参与以及相互启发补充的动态过程。
二、 提升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在课堂上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教师对知识的汲取要保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积淀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信服和崇拜。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且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素养。以平时的教学为例,初中语文教师只要为学生讲解古诗文,均需认真研究与阅读文本,充分领会与体悟古文化精髓,探寻并获取文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叉点,如此一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才能够严格遵守师道授业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优秀古文化的核心内涵,提升初中学生的古文化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渗透传统文化,首先必须确保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此为一项决定因素。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对课本中古诗文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以此为素材进行细致学习和丰富拓展。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认真、深入地探究古典文化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目前,学生所接触到的诸多类型的书籍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弟子规》《论语》《汉乐府诗集》等,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生掌握情况等有目标地选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书籍,从而认真阅读,实现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章之妙、之美。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摒弃相对糟粕的素材,比如文章中出现的阶级差异等。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广泛地博览群书,汲取知识的养分,构建自己丰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要做到游刃有余,最好能做到通晓古代经典,不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使之成为其教学工作长久进行与发展的必备要素。教师在阅读古代优秀文本的过程中,还应该“知人论世”,并且阅读作者的传记以及评论。从教学角度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更加详细、深入地探索与此相关的部分古代名家的经典作品及其生平等。这样一来,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作品时代背景,在教学中渗透作者品性情怀,同时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精髓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与体悟。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教师长时间刻苦积累积淀,必定能够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习传统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使其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