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与“不变”中重构学校教学体系的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杨红霞 程来继
摘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镌刻在延庆三中办公楼上的教育名言,更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真谛的坚守。面对未来教育,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我们该如何面对?说到底是“变”与“不变”的一个辩证论题。在“变”中坚持规则与底线,在“不变”中发现问题与寻求解决策略。要坚持课程标准、任课老师、教材教辅、认知规律、教学节奏、常态教研、教学常规的落地,要适应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反馈方式等的改变,才能在“变”与“不变”之间,坚持教为学服务,坚持以学定教,坚持问题导向,重构学校教学体系,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关键词:变;不变;教学体系
近期线上教学与管理为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持续地改进的机会,这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心路历程和实践脚步,是在变与不变中追寻教学质量提升之路。
一、 关于“变”与“不变”的思考
基于网络的教与学,说到底是“变”与“不变”的一个辩证论题。在“变”中坚持规则与底线,在“不变”中发现问题与寻求解决策略。总的来讲,“不变”的是我们的课程标准、任课老师、教材教辅、认知规律、教学节奏、常态教研、教学常规;“变”的是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反馈方式等。在“变”与“不变”之间,坚持教为学服务,坚持以学定教,坚持问题导向,必定能够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教师研究与实践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的飞跃,实现“学”的升华!
二、 在“变”中坚持规则与底线
(一)坚持师生作息规律不能变
良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趁着超长居家生活、学习的契机,我们设计了一个“居家学习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关注家国大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健康习惯,号召全体学生自觉践行。每天25件事,事事有时做、事事都专注、事事有效果,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每天进步一点点,为有序推进线上教学和学生的优质学习生活提供指南。
(二)坚持教学常规要求不能变
1. 关于课堂教学
用好“一课一包”资源平台,精心设计教案。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要把握整合性原则,以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为基本框架整合学科内容,突出基础、主干和核心课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直击重、难点,提高时效性,确保实现学科育人目标;要注重情境化设计,将与学科相关联的时事热点、生产生活内容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要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完成相关学习活动;要精心設计课时教案及学习任务单,给学生们提供学习指引。
用好授课平台,加强课堂互动与生成。挖掘平台的共享与远程控制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的场域,让学生在做中学、说中悟。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团队学习,让学生关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教育学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2. 关于作业及反馈
我校利用“精准教学通”、自主开发的“混合式学习云平台”等为教师提供可选择留作业、判作业的网络平台;语文教师利用“真读”平台改变阅读坚持难、效果差的现状,以小组合作、互相监督与交流的方式,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促进语文教师探索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年级定期调研反馈、摸底作业诊断数量与质量,平衡作业布置数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要求教师少用或不用题库原题,提倡改编、新创题;加大限时测试力度,年级组重点关注批改,凡测试必统计、分析,发挥作业的反馈功能服务于教学。
3. 关于个性化答疑与辅导
年级基于以往的考试数据,划定“分层目标生”,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供名单、数据、目标;班主任基于班级整体运行状态,调动多要素力量,整体进行班会或活动设计,调整、调动学生的备考状态;任课教师基于学科会商会,基于每个学生的学情,分析每个目标学生的短板学科、短板知识点、能力点、障碍点,思考生长点。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以“四招”落实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第一招:落实导师制。指导学生快速调整居家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督促学生按时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学校工会的主题活动,开展“最美导师”评选活动。
第二招:优化班集体建设和管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意志品格、自律自主及规则意识培养,引导学生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引入班级优化管理系统,加强合作学习小组评价,优化评价流程,减轻教师评价负担。利用好NOBOOK与青少年科学体验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线上学科探究活动、撰写研究性学习课题、调研报告。
第三招:强化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与输出。各学科开展“校园吉尼斯线上挑战赛”“英语月”“音乐伴我成长”“一日生活纪实”“健身战疫,锻炼不停”等各种活动,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师生、家长、社会推送学生们“五育并举”的成果。
第四招: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结合居家学习、劳动、研究性学习、各种主题教育、挑战赛等,将我们“五育并举”的各种措施和项目纳入评价内容,记录在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中,真正发挥平台的鼓励和激励作用。
(三)坚持教研常规不能变
做实学科教研活动。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备课组制定细化到每一天的学期教学计划。将空中课堂、海淀课程资源作为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的培训素材;开展基于情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科培训与研究活动,积累素材、提炼经验;开展初高中“学科大教研围观”活动;利用“易堂评”评课系统,量化课堂教学观察;通过上课、议课、反思课、宣传课,强化教师的课堂效率提升意识、关注学情意识,提升教师基于情境的问题设计能力、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三、 在“变”中激发师生智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