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数概念的教学策略辨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王小娟
  摘要: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遵循从感知到表象过程中逐步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概念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数概念确定了知识体系结构,奠定了数学认知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晰数概念的性质,进而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概念;意义;内涵;本质;数感
  学生建立数概念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借助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数;需要在多元表征中,理解意义;需要在数形结合中探索发现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效建构概念模型。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概念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一、 具体情境,初步感知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在数的概念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经历生活实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概念。
  例如,在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学生是从1面国旗,2朵花,3把椅子,4个垃圾筒……,认识10以内各数。在此,学生经历了不论颜色、不论大小、不论高矮,抽象出数的过程;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又经历了平均分月饼、分图形的过程得到了分数;在小数的认识中,学生从0.90元、1.25元等一个个熟悉的价格中开启了对小数的认识,在商品的成分说明中认识了百分数,在温度计、存折中,走进对正、负数的认识。
  以上各种数的认识,都借助了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能够自然而然地开始。
  二、 多元表征,理解意義
  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计数器、小棒、方块模型、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学具多元表征数,让学生经历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的活动经历抽象数和具体实物一一对应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抽象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在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出示具体、形象的情境:42个苹果,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可以通过十个十个的圈,圈出4个十,还剩2个一,这样学生就可以一眼看出有42个苹果。在进一步地认识中,老师还可以出现具体、半形象的生活情境:四盒饼,盒子上标出每盒10个,在盒外有两个饼,学生通过4个十和2个一也能够得出42。接着,让学生用计数器来表示42。学生操作:十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拨2个珠子,此时学生感受的是模型、半抽象的数。最后引导学生进入对42的完全抽象的认识: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
  在这里实物、图形、语言(读)、符号(写)等多元表征,有助力于多角度理解,建立不同表征间的广泛联系。
  通过借助小数直观模型,数形结合,沟通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和整数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十进制计数,即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同时将整数的计数方法迁移到小数,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他们的数都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又如,在《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如果在学生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后,黑板上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辨别哪个是真分数?哪个是假分数?没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却不明白假分数为什么是“假”分数?“假”在哪里?为此,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数轴,表示一些分数,让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对比观察,发现所有的假分数都包括有整数,因此,我们可以说假分数是带着整数面具的真分数,当它摘下面具时(即去掉整数部分),就是真分数。
  数轴这一“形”,帮助解决了分数为什么“假”的问题。
  五、 多种感官,培养数感
  (一)“数”中形成数感
  对于数的大小、多少,学生可以通过数一数得到充分的感知。因此,要形成数感,数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又如,在认识1000以内的数时,可以利用千字文,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字?学生先一字一字数,发现一行20个字,于是开始20、40、60……的数起来,数到100,看到正好组成一段,并一百一百地数完,很快得出一共1000个字。
  学生感受1000个字的多少之后,教师又问:从头数第996个是什么字?第192个是什么字?“学”是第几个字?学生先一百一百地数,数出300,再接着数5个字,轻而易举地知道“学”是第305个,于是305的数感就是3个百和5个一,看得见,摸得着。
  (二)“读”中培养数感
  学生如果能够在读数时仔细感受读法,就能读出数感。比如学生在读6789时,读作:六千七百八十九,其实也就是读出了6789这个数的组成:六个千,七个百,八个十和九个一组成,也就是6789=6×1000+7×100+8×10+9×1。
  这些数学活动都能帮助学生获得关于数的感觉,增进对数的理解。
  (三)“推”出大数数感
  比如在认识1亿时,可以先让学生测量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再想想,如果1万张是多少厘米?学生:因为1万张里100个的100张,所以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教师:如果1亿张呢?学生:1亿张有10000个1万张,就是10000米。
  六、 结语
  总之,数概念的教学应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变式判断等策略,实现对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事实中发现规律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3.
  [2]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S].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0.
  作者简介:
  王小娟,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翠绿小学。


集体土地流转与优化利用格局的双赢探讨
谈如何提高小学低阶段后进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与智力开发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途径探讨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作业设计的应用
语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
谈小学英语游戏激趣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挑战杯”系列竞赛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研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