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图像识读助力文化理解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吕霞
摘要:面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如何把传统文化演变成富含情感和文化内蕴的深层知识构架,进而转化成根植于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怀,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在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美术教材里的许多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再现,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是分离的。本文旨在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情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敦煌飞天;图像识读;文化理解
《飞天》选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9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时中,如果单纯讲飞天,会显得过于单薄。因此,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飞天上,并把敦煌壁画的相关内容也融入其中,使得本课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飞天的艺术价值和特色的同时,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激发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一、 初识飞天,激发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一个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有了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美术作品有较高的欣赏需求,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只会表象欣赏,假如只通过壁画复原图进行导入欣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从营造课堂氛围开始着手,并依据学生学情,以一段精美而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飞天动画短片导入,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对敦煌飞天有了直观的视觉感受,唯美的画面、悦耳的声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情绪铺垫。
通过激趣欣赏,趁热打铁请学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尽可能大胆地说出对飞天的第一印象,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对飞天的真实看法。通过学生直观的回答,使学生对飞天有了最基本的第一印象,并顺理成章引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揭题——飞天。
二、 解析教学,欣赏评述
根据飞天图像,学生将直观的内容通过解析文本图像法进行图像识读。老师提示读画的方法,通过“图文赏析——感悟体会——图解图构——深入解读”等环节进行。
(一)赏析飞天图像,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人手一张飞天壁画修复图,首先让学生零距离欣赏,谈谈各自的感悟和体会,解读飞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接着播放典型飞天的图片,有的手捧花盘,横空飘游;有的倒悬身体,吹奏乐器;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他的使命就是在天上散花、施香、表演美丽的音乐舞蹈,为庄严肃穆的佛国营造祥瑞欢乐的气氛,因为他们能歌善舞,全身充满香气,故又称“香音神”。
再解读飞天典型形象——反弹琵琶。其绘画色彩和舞蹈动作明显带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是敦煌绘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代表了敦煌艺术的最高绘画水准,也是盛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友好见证。
(二)解析地理环境,加深文化理解
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时代的关系密不可分。介绍敦煌飞天的地理位置、起源、创作年代、规模及艺术地位等,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敦煌壁画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轮廓。
首先出示古丝绸之路示意图,,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地的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也是佛学东渐的必经之地。引入小故事,使学生从飞天的形象转变到作品的文化情境中,加深敦煌历史的厚重感,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默读书第22页小知识,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相关内容。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窟、东千佛洞窟、榆林窟四个窟。其中以莫高窟的规模最大,敦煌石窟主要是指莫高窟。敦煌石窟的开凿历经十多个朝代,现存492个石窟,都绘有大量的飛天形象。因此,我们也把莫高窟称为“千佛洞”。从而了解了敦煌飞天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
(三)辨析时代特色,探究飞天演变
在修建敦煌石窟的千年岁月中,壁画上的飞天形象也一直在演变,不同时期的敦煌飞天,通过选取三个不同发展时期的飞天形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拓宽美术视野,提升民族自豪感。
以不同时期的飞天为切入点,请学生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四组,根据学习问卷以及不同时期“飞天”的图片,分别探究飞天四个方面的演变历程。
(1)相貌的演变:西域形象→中西结合→中原形象,刻画越来越细腻。
(2)姿态的演变:矜持、端庄→轻盈、奔放,飘带越来越长、越来越飘逸。
(3)绘画线条的演变:粗犷豪放→苍劲有力→柔软流畅,充满动感。
(4)色彩的演变:朴素、大胆抽象→丰富华丽、使用了晕染法。
三、 图解图构,深入解读
通过整体上感受了敦煌石窟的宏大场面,接下来从细节上品味飞天。
(一)图解飞天
出示敦煌石窟第15号窟的飞天,从造型、色彩、动态、乐器等方面来一一图解飞天。该壁画色彩清丽典雅,造型充满动感,表现的是一个飞天弹奏着乐器。
(二)图构飞天
教师将课件画面移动至洞窟顶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形窟顶上的装饰图案,引出藻井的概念,再以《三兔飞天藻井》为例,该壁画可以分解成中心图案和四周花纹。学生分组讨论中心图案和四周花纹的内容与特点,中心图案有三只兔子在嬉戏,转动的方向与四周飞天的动态人物运动方向一致,使画面构成充满强烈的动感,四周花纹多用几何形,采用重复。通过仔细观赏、分析讨论,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敦煌飞天既不借用翅膀、也不用现代的飞行器,只借助倾斜的身姿、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进一步从细节品味其各自的特点,以及为后世研究所提供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