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强化理论在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朱倩倩
  摘 要:在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对其学习、生活甚至价值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结合学生的不良行为发生特点,积极采用强化理论进行矫正,发挥强化理论的积极作用,帮助小学生矫正不良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端正心态,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其后续的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强化理论;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强化理论主要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强良好行为的发生,具有不良行为的修正作用。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對小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可以适当地采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 强化理论分析
  强化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斯金纳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强化理论重点研究行为、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具体研究工作中,利用不断改变环境刺激因素的方式,减弱或者消退某些行为。从强化理论方面来讲,一些行为的结果能否有效强化,都会对行为的重复倾向产生影响,形成强化塑造行为的态势,属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强化物的性质来讲,强化理论可以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其中正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成为积极强化物。而负强化则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反应(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减少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就是消极强化物。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方法,帮助学生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概率,使学生发生良好行为的概率增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 强化理论在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认知
  通常情况下,人属于高级的动物,在做出某些行为以后,会预期行为后果,按照后果调整行为,并做出日后行为的指导。然而,小学生的年龄小,尚未形成此类思维,在做出某些行为以后,成人会为其做出反应,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按照成人对其行为的反应,推断自身行为是否恰当。在此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强化理论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认知,做出相应的指导。例如,在小学生做出良好行为以后,可给予赞赏和表扬或奖励学生一件喜欢的物品,使得小学生明白良好行为能够被认可,从而保持着自身的良好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撤销学生不喜欢的某件事,比如,免去学生打扫卫生,使得小学生逐渐消除不良行为。这样在外部多次强化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小学生逐渐获得自身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反馈信息,对自身行为有着准确的认知,针对自己行为不断调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积累丰富的自我行为认知经验。
  (二)有助于不良行为的消除
  教师运用强化理论,可以唤起小学生的不同情绪、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生做出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撤销一些厌恶刺激,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比如,学生表现好了,教师可以划掉前几天扣掉的分数;上课时学生停止交头接耳,教师立刻停止对他的批评,这样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就会逐渐削弱,发生频率有所降低,可以有效抑制不良行为。
  (三)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过程中,采用强化理论,主要是外部强化,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讲,自我强化方式的应用对小学生会产生深远影响。主要因为在采用内部强化方式的过程中,小学生会将行为准则内化,使其成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实现自我强化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内部强化的过程中,可引导小学生全面了解成人的行为与标准,按照成人的标准与自身行为后果,明确具体的自我行为评价标准。当自身行为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可以给予自己肯定的评价;当自身行为未达到设定的目标时,给予否定的评价。学生在多次强化的过程中,可以全面培养自我强化的能力,对行为动机进行合理调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强化理论在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中的应用措施
  (一)严格掌控强化的切入点
  教师在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时,必须要掌握具体的强化切入点,确保有效矫正小学生诸多不良行为。首先,应该确保强化的及时性,预防出现延迟强化的现象,当小学生做出不良行为以后,教师必须要及时进行强化,一旦出现延迟强化的现象,小学生就很难将强化手段和自身的行为相互联系。其次,小学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小学生,随时捕捉具体的强化切入点,增加强化的效果,巩固小学生良好行为,找准不良行为和刺激,从而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采用强化理论对小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科学化的原则,按照具体情况有效开展各方面的强化管理工作,,将强化理论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例如,一些在课堂上经常玩玩具、吃零食的学生,突然开始认真听课时,教师就要立刻进行强化指导,给予这些学生表扬或奖励他们喜欢的玩具,或说一些肯定的话语“我们班上课玩玩具和吃零食的同学,现在没有这些不良习惯了,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配合老师的教学,值得夸奖啊!”,在这些激励话语的肯定下,小学生就可以意识到自身良好行为的恰当性,不断强化自身良好行为,形成正向强化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强化行为的明确性
  小学教师在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采用强化理论应该明确强化的行为,以免因为强化行为过于笼统而失去原有的意义。首先,应该保证强化行为的明确性,保证具有具体特点,能够直接观察。在小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强化,并引导小学生了解到自身行为为什么会得到强化,使其树立正确观念意识,保持自己的良好行为。其次,在小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个不良行为突然减少时,要及时给予负强化。例如,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被罚抄,有一天当作业按时交上来时,就不用罚抄了,教师在进行强化时,一定要告诉学生为什么不罚抄了,让学生明确消除厌恶刺激的原因。教师通过明确强化行为,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实际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强化理论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从而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论如何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论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乌兰夫同志民族工作理论在锡察地区的践行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激励艺术
基于现代电磁场理论研究
试论权变管理理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杰斐逊的政体理论特点研究
新形势下强化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
基于信息交流视角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
美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与现实意义对比
团队管理理念在强化医院保安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当代价值
纵向政治整合理论初探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同性恋题材影片片名的翻译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