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古诗词教学 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陈晔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实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语文学科素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彼此间联系紧密。本文从古诗词教学的角度,淺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古诗词;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包含学科特色核心素养、跨学科的共通素养和自我发展素养。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作为语文教师的笔者着重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的设计至关重要。笔者注意到,在最新的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124篇文言文和古诗词,占所有课文的51.7〖WTB3〗%〖WTBZ〗,其中古诗词有80首,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单从数量上,就足见其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古诗词凝聚着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华,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绝不能只停留于背诵、默写、概括思想内容的粗浅层面,而应充分利用“古诗词”这项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达到既学文字,又学文学,还能学文化的目标,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 巧设谈论话题,创建训练语言表达与交流的平台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语言文字、掌握其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顺利交流的能力。
只有语文学科才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是检验此项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学生应能够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表达与交流,能理解、分析和评价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的语言文字作品。
古诗词大多简短,言简意丰,其丰富的思想、情感蕴含在了了数字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律,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掌握诗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而要求学生将其所理解到的内容与大家交流,则是通过古今语言的迅速切换,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教师若在课堂上能巧妙地设计一个谈论的话题,既避免了单调枯燥地概括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点燃他们表达交流的热情,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创建一个平台。这种话题的设置,要紧密联系文本,抓住重点,覆盖全篇,还要有一定的高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授李商隐的《无题》时,教师先示范,根据诗的内容说出“思念,无论生与死”,理由是诗中有“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仿句,说说从诗中读到的内容。
有的学生回答:思念,无论年少还是年老,因为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清晨起来照镜子,发现一夜间霜染双鬓。
有的回答:思念,无论朝与暮,“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白天他心中的思念悠远绵长。在夜深人静时,他的思念之情更是满溢出来。
还有的回答:思念,无论相见还是别离。“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管是在一起还是别离,那种思念都是绵缠不断的。
教师点评:说得真好!这种思念,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冲破了生与死的隔离……
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了诗中最重要的情感——思念。以一个仿句“思念,无论是……”为切入口,抓住要害,既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精准地把握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这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默化潜移中锤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
二、 延伸拓展、自主总结,助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古诗词简洁精辟的语言十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诗歌的语言具有跳跃性,在思维方式和行文的语法结构上具有背离性,于是产生了留白和含蓄的艺术特点,常需借助想象去填补艺术的空间,这种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要符合情理逻辑。教师可以通过评估想象得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仍以教授李商隐的《无题》为例,教学中拓展阅读了唐婉和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在讲述了陆游与唐婉的故事以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无题》中有两难,《钗头凤》里三次提到难,你认为谁更难?为什么?”
生:我觉得李商隐的“难”更难。陆唐二人还有相见的机会,而李商隐的却是天上人间的隔离。
师:这是凡间和天界的阻隔,确实难。
生:古代男的可以娶三妻四妾,而女子被休以后,生活是比较艰难的,我觉得唐婉的三个“难”,道尽了她被迫与陆游分离的苦。
师:一个是已成过去,一个是正受煎熬,一个是还将持续。你有新发现。
生:李商隐九岁丧父,后介入牛李党争,生逢夕阳晚唐,一辈子位沉下僚,漂泊无依。他这一生都难。
师:他能联系背景材料来解读诗歌,知人论世,很好。
这个问题有难度,回答此题需要经过复杂的思考,学生的解答如果只限于“诗里有什么”,那是较低级的思维,而如果是“我读出了什么”“我怎么看”,就属于较高层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学生经过理解、判断、比较等思维过程来解答问题,这些过程正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必要环节。所以,这个教学环节较好地示范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