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陈丹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近些年,课程改革的提出以及新课标的出台,要求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主体地位的提升以及现实需求的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夯实语文基础能力,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结合自身多年一线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 引言
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几乎都是围绕阅读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效率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技巧,储备阅读知识,促进小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读得好,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字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增强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从阅读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人格。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完善阅读教学策略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
二、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小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在阅读课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阅读兴趣的情况。小学生在阅读中缺乏足够的兴趣,会导致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内容无法有效地理解和认识,而且大多数都是被动式的阅读,灌输式的阅读,,使得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掌握。枯燥的、被动的阅读方式使得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下滑,慢慢地对阅读的兴趣更加难以提升。阅读兴趣是阅读课堂最重要的环节,兴趣的驱使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阅读状态,提升阅读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调
现阶段,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吸引学生。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忽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主导地位,教师布置完阅读任务后,学生自行开展阅读,在过程中引导和问题的解答不多。而且,在阅读教学中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阅读氛围的营造,仅仅只是教师讲述阅读方法,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不利于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一些名人传记类的文章时,教师带领学生划分完自然段后,开始通读全文,或是将文章进行重点部分的问题解答和主旨分析。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学习相违背,而且还会阻碍学生阅读思维的扩展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忽视阅读思维的建立
当前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建立,一味地重视语文成绩、教学业绩的提升,忽视教育理念、阅读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刚刚形成,教师的角色是教书育人,在阅读教学之外,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建立和培养。语文阅读思维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而且问题的引导也能提升阅读思维的活跃度。但是,现阶段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思维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阅读思维品质训练的主要责任不在于教师,更多的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三、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情境创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基础上,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得阅读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比如,在学习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较为低沉的音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阅读状态,感悟这段历史。再比如,在学习《父爱之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親之间的感动点滴,让学生讲述和认识父爱的伟大,这样在阅读中更加能理解父爱的真谛。所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氛围营造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上的时间,在课下通过班级图书角、图书馆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场景,满足阅读需求。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进行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唤醒小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加深小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阅读文章前,通过PPT或者短视频等让学生直观上对文章所涉及的相关场景和主题进行认知和感悟。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针对性分组授课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合作教学是近些年来十分盛行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划分,注重对问题的设定,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制定有效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发散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文章《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开国大典上都有哪些人参与呢?”学生在组内进行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对问题进行讨论。此外,教师在阅读课堂小组分工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当中。比如,在学习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提出“你所了解的地球是怎样的呢?”然后交给组内讨论,让大家自己去探讨对于地球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在分组授课时,应该注重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融合,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调动小学生组内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在分组教学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在小组内学生应该注重挖掘优秀同学的阅读技巧,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之间的阅读知识讨论,帮助组内同学解决阅读问题,不断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