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核心素养理念下地理高效教学分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帅先锋
  摘 要:本文立足核心素养理念下地理高效教学,从核心素养与高效教学和学生课堂参与不足,主体地位不明显;核心素养培养困难重重,效果不明显两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主要问题以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兴趣;注重环保观念教学,渗透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区域地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重视思维导图构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开展多样化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五点核心素养理念下地理高效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高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社会对中小学的教学要求逐渐升高,素质教育、学生中心等理念越发流行,核心素养则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观念,是新时代需要教师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的素质。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如何采取合适的策略,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成为重中之重。
  一、 核心素养与高效教学
  核心素养指的是在新时代学生应该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体到地理的教学中即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共四个方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高效教学是学生充分参与、师生有效互动、使得学生能充分提升自己能力并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教学。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作为教学目标的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教师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即高效教学很多时候与教师是否能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息息相关。
  二、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一)学生课堂参与不足,主体地位不明显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培养的能力,而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向来就是充分参与。可以说学生充分参与既是高效教学的要求,也是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但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思路转变不明确和时间关系,教师在课上往往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学生还是习惯性地对教师的观点全盘接受,缺乏自己的思考。这也就导致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不够。
  (二)核心素养培养困难重重,效果不明显
  核心素养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等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却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缺乏突破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进展缓慢。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以不断提高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
  三、 核心素养理念下地理高效教学策略
  (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是学生能否充分参与地理教学,培养自身核心素养的前提。但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地理教学多采用讲授法,而语言的表现力必然是有限的。教师既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具体的区域,也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美好风光,展现地理学科的魅力,,自然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新的时代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而能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上的地理素材和更加形象的多媒体工具成了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
  例如在“全球气候的变化”这一节,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冰河时代》片段,以有趣的电影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引入本节课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电影与现实社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当然,要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冷。”一部分同学回答。“对,这部电影与现实最大的区别就是气温,而这也导致环境和生态的巨大不同……”教师即可以借此引入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的变化,向学生讲述冰期和间冰期的概念,以及大冰期和小冰期的区别。而在讲述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讨将来地球的气候会怎样变化,是变暖还是变冷,以此让学生了解到“变暖说和变冷说”。而由于学生兴趣较高,这些活动也相对进行得较为顺利。这样,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
  (二)注重环保观念教学,渗透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念指的是人对人与地理环境正确关系的认识,也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人文地理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而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甚至能追溯到几千年前,期间,有着无数优秀理论涌现,其中很多都具有借鉴意义,但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大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情景。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要与时俱进,而近年来频发的环境问题更是把人地关系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环保”一词成为社会热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人地关系的教学中也应该改变以往更重视理论的教法,要充分与实践结合,在环保理念的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教师在介绍完本节要求讲述的知识后,就可以渗透空气质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谈论大气污染容易发生的天气状况,明白大气质量受气候条件的巨大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查阅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重污染较多时间的整体天气状况。而经过讨论,学生选择了华北地区和兰州,其中华北地区污染主要为PM2.5,冬季主要天气状况为静稳;兰州地区重污染突出污染物为PM10,主要污染天气为大风。而通过静稳和大风等条件,学生又能对应不同的天气系统。而在这之后,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怎么做”。这样,教师充分渗透了环保知识,让学生明白了大气质量与天气状况关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三)结合区域地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学生结合具体区域对一个地理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是地理学的基本认知方法。区域地理是区域认知的基础,学生在对某一区域进行分析时也离不开对本区域区域条件的具体认识。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中考政策不同,学生区域地理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得到保障,这为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故教师需要将区域认知和区域地理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区域地理的知识,以此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人口合理容量”这一节,在讲述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以北京为例,让学生探讨实际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查阅北京的资料,了解北京各项地理资源并找出限制北京人口增加的因素。人口合理容量取決于短板,而通过南水北调,从张家口地区调水等问题,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制约北京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水。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提出“北京该如何做?”的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这样,以北京这一具体区域为例,教师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区域地理结合了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民族文化素养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古诗品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关联性研究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美、英、日、朝四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团队管理理念在强化医院保安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转变
谈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
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试论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养与能力
关于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论“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
浅析《大医精诚》中的仁爱理念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
论“存留养亲”制度价值理念对当下酌定量刑情节的可采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