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钟璐莲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96期
摘 要: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在更新。传统的小学语文写作方面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手法,进而充分提高教学水平,确保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故本文将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出发,采用情境教学,为了延伸学生的写作思维,鼓励以读促写,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以学生为主体等教学策略,让语文作文教学得以有效开展,进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各个领域都需要更全面的综合性人才。而在教育界,也掀起了相应的改革浪潮。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任何文化学科的基础,也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先决条件。而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形成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它们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全面发展。因此对相关领域的教学作出优化改革就显得必要和紧迫了。
一直以来,作文从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它让学生感觉到难度,就连语文教师而言,也觉得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有难度的语文教学内容。毕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质量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的作文教学中旨在让学生将自身掌握的语文知识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作文创作过程中有更好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探讨。
一、 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情境教学是辅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往往有着不可忽视的效果。因为这种教学形式经常在教学实践中,由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把饱含丰富的内容和生动形象的情景融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有十分感性的体验,进而达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教材的目的,这恰恰又是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因此它也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作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合理开展情境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首先,在选材上要精心设计才能发挥出情境教学的长处,下面就以部编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开端教师会展现出清朝圆明园毁灭前的很多图片,有很多奇珍异宝,可以一边展现图片,一边鼓励学生去辨识对应的奇珍异宝是什么,这样的图文交互的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很快使得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独特魅力。接着,在文本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应重点语句或者词汇的情境教学,比如在“众星托月”这个词汇理解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展现出自己想象出来的场景,在这样的交互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体验会得以增强,词汇的理解也进入更加深刻的状态。在文章最后环节,,播放圆明园毁灭的相关影视作品,鼓励学生在观看对应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思考圆明園被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体会圆明园被毁的悲哀之情,以及侵略者残暴野蛮行径的痛恨之情。这时教师再开展教学就顺理成章,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更加理性了。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结尾还有很大拓展空间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自身感想写一篇后续的故事,有了真实的体会,作文创作出来自然会内容充实、亲切感人。
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它不同于一对一式的灌输式的说教形式,而是对于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加以提炼和加工,再对照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作出整理,最后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由于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和形象化的情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生动性,让人感觉兴趣盎然,在另一个方面,又容易在思想上和学生产生共鸣,使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够尽快实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情境教学所提供的许多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让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活跃起来,通过教师栩栩如生的表情和动作、语言把学生带入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和氛围中。
二、 以读促写,延伸学生创作思维
长期以来,部分学生在认识上有这样一个误区:对自己的写作水平相当自信,认为写作质量的好坏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写作技巧的提升。这种看法显然是有很大的片面性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写作表达出来不仅要对自身不断完善,还必需借鉴别人的宝贵经验。而阅读丰富的优秀文献,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学习当中不断积累,往往是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才会产生实质的效果。许多教育工作者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同学在生活中不乏有大量的写作素材,而却不能用书面的表达形式记录下来。这其中的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创作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是难以完成的。
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学生还是重视生字的认识和理解,但到了小学的高级阶段,课文的安排里面就比较侧重于文章的写作方法了。在讲解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草原》时,就可以把上述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加以利用。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把重点放在阅读层面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文章的内容、修辞方法、行文的前后顺序和作者的观察角度等多个领域都深入地研究和欣赏分析。学生不但要体会到文章写得好,而且还要认识到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同时,通过赏析课文,提升了作文水平。文中有一些优美的句子,让人读起来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草原的美。写羊群在不停地移动中产生的感觉“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写小丘的形状奇特用了“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很多,不仅有作者的视觉体会和心理联想,文中有些部分甚至还调动了作者的听觉和嗅觉,让草原的景色和人物的特征深入人心。对于这些佳句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只需要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领悟就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会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