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张晓丽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96期
摘 要: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重点内容,也是广大师生比较头疼的内容,特别是对将要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来说,写作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决定他们的语文高考成绩。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实践,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写作意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一些研究,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 引言
作文不仅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见解的一种方式,也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当前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谈各种写作技巧,为学生搜集作文素材,传授写作经验,并且布置了各种类型的作文练习。然而,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他们只能在被动环境进行写作,写出来的内容时常缺乏真实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内容,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作文教学缺乏有效性
从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是比较低的,部分学生会认为写作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按照相应的写作模式或套路,就可以写作优秀的文章。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授写作技巧、写作模式,但这样并没有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只是从原来的“听众”变成了“观众”。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都是提前安排好了相应的内容,甚至连写作素材与写作思路都已经安排好了,学生的写作只能在规定的框架内进行,这样不仅会让整个教学活动陷入沉闷、封闭的氛围中,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就会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局面,无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是教育的主体。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来说,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 作文教学缺乏情感性
写作本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充满着乐趣,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自己进行对话,这也是他们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但是,面对高考的压力,部分学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机会,也没有重视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看起来辞藻华丽,实则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缺乏灵魂,这样不仅使写作成为了一种负担,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束缚。
三、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都是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写作素材、写作技巧以及写作经验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的写作相对比较被动,造成了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教师则可以在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深入自然、参与生活和体验生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如果我们的写作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应试”观念,就会让学生比较抵触写作,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教学需求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而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作文教学,拉近学生与写作教学的距离,使写作能够回归生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写出更好的文章。在“认知学习理论”中,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创设或者组织“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动机得到激发与维持,以此来实现长期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主动。在“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也没有不可调节的矛盾,师生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这对于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培养生活生存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经验,在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去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批判能力的提升。现如今的学生都比较在意个性、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可以在生活与学习中去积累素材,多写多想,以此来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了生活的原型,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对生活会产生新的感受,有所思考,最終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积极适应社会。
(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与生活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素养已经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素养之一。可见,写作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写作离不开生活,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感悟,才能写出具有灵活、真情实感的文章,才可以让文章更加丰满和扣人心弦。当学生走入社会生活之中,他们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不仅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索,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使其勇于创造、富有探究精神,以此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对策
(一) 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化写作素材
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基础的课程之一,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内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与低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不同,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有着丰富的知识经验,甚至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超出了同年龄段的要求。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活体验,在生活中去积累更多有益写作的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灵魂,而不只是优美语句、华丽辞藻的堆叠。众所周知,写作是要有一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文章,我们熟知的大多数作家,他们的写作灵感基本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秦腔》等,都是作者在生活中获得的灵感、积累的写作素材。可见,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让他们去积极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打动人心的事物,并经过自己的加工与处理,变成自己的写作资源,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灵感不断、滔滔不绝。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思考的内容发挥在写作中,抒发内心情感,这才是写作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主题不限,但必须要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某件事的看法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