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的背景及国内外关于王岱舆研究的情况概述

作者:徐雁晖 字数:3285  点击:

摘 要:文章简要的介绍了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所产生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并罗列了国内外八十年后研究王岱舆先生的论文、专著等。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这一批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是当时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基于时代考量的结果。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交流。同时国内外对于其中代表学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关键词: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王岱舆;研究现状

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五代十国﹑宋﹑元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仅限于外籍人士及其后裔。元朝时,大批西域的波斯﹑阿拉伯和中亚的外籍人,随蒙古大军进入中原地区,其中不少人是穆斯林。这部分穆斯林除了同元王朝以前留居下来的“土生番客”通婚外,还在同当地的居民的婚配和融合中逐渐的“华化”,成为中国回族的先民。到明朝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信仰主体已经明显的发生了变化,,信仰的主体和传播的范围就过去而言已有所扩大,但它的影响依然仅仅限于穆斯林民众中。明中叶起,伊斯兰教呈现衰微之势,唯有在保持它的基本礼仪和基本信仰的条件下摒弃不适宜在中国发展的异国﹑异族习俗;进而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完成它在中国地方化和民族化的步骤,才有可能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以存续乃至发展。

从明中后期开始发轫的伊斯兰教内汉学派以及由此产生的一批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正是这一需求的体现。名词的借用有时会影响到教义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伊斯兰教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和释家﹑道家思想相互圆融的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之间的交往。这样的交往又丰富着中国伊斯兰教的内涵,明清时期一些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双重文化基因和身份,开展了这项开拓性的工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为“以儒诠经”,“儒”指儒学,“经”指伊斯兰教经典,实指伊斯兰文明体系。这就造就了他们得天独厚的先天和后天的学术优势,同时这也是为什么现存的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著译者多集中于江南一带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批早期从事汉文著述伊斯兰教相关内容的穆斯林学者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岱舆(约1570-1660年)。祖籍西域,出身虔诚的穆斯林世家,自幼受伊斯兰文化熏陶,熟读伊斯兰经籍,师从金陵学者马忠信但并不满足单一的的伊斯兰教相关知识,便开始阅读“性理﹑史鉴之书,旁及百家诸子”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并对儒﹑释﹑道三家尤其是儒家有深入的的研究。他有感于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缺乏沟通而导致的彼此误解﹑误读之现象。利用自身的学识先后撰写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和《希真正答》等著作。尤其是在伦学的层面上,例如王岱舆强调敬主、忠君、孝亲,后两项显然是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所共有的。而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涉及改变儒家的观念用于宣传伊斯兰教教义。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王岱舆研究的概况:1981年秦惠彬先生的硕士论文《论王岱舆的宗教哲学思想》文中第二部分梳理了王岱舆先生的宇宙观、认识论、认主学、伦理观。同年还有宗民先生发表于《甘肃民族研究》(第四期)上的《伊斯兰教义与儒家传统思想的结合——试论的特点》,文章中阐述了“以儒诠经”并认为它是一种用儒家传统思想进行注解或改造的,中国式的伊斯兰教思想。

1982年《中国穆斯林》(第二期)重刊了白寿彝先生早年创作的《王岱舆传》;同年余振贵先生于《甘肃民族研究》(第四期)发表了《从试论王岱舆宗教哲学思想的特点》文章阐明了以伊斯兰教哲学为“体”以宋明理学为“用”是《清真大学》的整体特征。1987到1990年有金宜久主编的《伊斯兰教概论》(1987)《伊斯兰教史》(1990)中都有涉及王岱舆的内容,以及同样是金先生发表于《宁夏社会科学》(第一期)(1989)的《王岱舆的伊斯兰教哲学本体论》;同时期亦有李山牧发表于《中国穆斯林》(第四期)(1990)的《认识方法浅析》文章中认为《清真大学》作为我国早期汉译教义学经注之一,作为研究教义学的参考依然有现实上的意义。

进入90年代以来关注“回儒”的学者日渐增多。1992年《中国穆斯林》(第三期)发表了纳国昌的《浅释王岱舆的》着重讨论了“认主”部分的内容。于同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萧万源、吴雄武、阿布都秀库尔主编)其中有专门关于王岱舆的章节,较为系统的梳理了王岱舆的生平著述以及“真忠正道”的政治思想,“独一互尊”的本体论,“认己”到“认主”的认识论,以及王岱舆的哲学思想的地位和影响等。1993到1995年分别有孙振贵先生发表的《王岱舆的神学伦理思想》(1994)《王岱舆的心说与认识论思想》(1995);以及孙振贵和杨怀中主编的《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1993)中涉及王岱舆三本著作的提要。隋玉梅发表的《从王岱舆看回族的人性善恶观》(1997)。2000年村田幸子出版了《汉文苏菲之光的闪现》,书中除过对王岱舆三本著作的介绍外,还将《清真大学》翻译为英文。同年还有郭晶的论文《王岱舆宇宙形成理论溯源——王岱舆与阿拉伯宇宙观比较研究》以及孙振玉先生关于王岱舆的研究专著《王岱舆及其伊斯兰思想研究》该书讨论了王岱舆的生平著述、造物主观念、人性论与灵性不灭说、心说与认识论、神学伦理思想、宗教道德思想、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回回)、君主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等问题。2002年金宜久发表《王岱舆著作的思想结构》。2004年沙宗平发表了《正教与正学——从看王岱舆的教道观》,刘一虹发表了《真·道·理——王岱舆与》。2005年有杨晓春先生的《论晚明江南穆斯林学者的文化纷争——从王岱舆的批评说起》,闻永宁写有《三百六十年前的一桩学术公案——试论对的抄袭》。2005年马明良先生的博士论文《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交往前景》中有一章从文明交流的角度探讨了以王岱舆为代表的“以儒诠经”这一系列活动。2006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孙振玉先生的《王岱舆刘智评传》本书系统的梳理了王岱舆的生平、教论、人论、认主学以及伦理思想。2007年仇王军先生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上发表了《 和 比较研究》从体裁、叙述方式以及对待儒家的态度上梳理了伊斯兰教传入对中国本土文化格局的适应;同年阿里木·托和提在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35卷第6期上发表了《王岱舆和刘智在儒伊文化基础上对伊斯兰哲学的贡献》一文。200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金宜久先生的专著《王岱舆思想研究》书中着重探讨了伊斯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王岱舆的影响,以及王岱舆著作的思想结构。2009年金刚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回儒”和“西儒”比较研究——明末清初之儒家星穆斯林和儒家型基督徒》文中比对分析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分别和中国本土文化的融会和争论。2010年杨兆华先生于《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了《“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王岱舆关于宗教对话途径的尝试》。杨晓春先生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发表了研究专著《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元明时期汉文伊斯兰教文献研究》(中华书局);前者中涉及《正教真诠》民二十年中华书局刊本的版本学研究,以及早期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的总体概况;后者则结合现有的碑刻资料探讨性梳理了王岱舆的知识背景。

参考文献

[1]从陈垣先生《回回教入中国史略》“由永徽二年(西651)至贞元十四年(西798)百四十八年间,正式遣使之见于记载者,已有三十七次”。

[2]“华化”定义亦从陈垣先生《元西域华人华化考》“则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故忠义﹑孝友﹑政治﹑事功之属,或出于先天而先天所赋,或本为人类所同,均不得谓之华化”。

[3]在杨遇春先生的《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研究》中做过如下统计:除《省迷真原》为佚名外,其他作品作者及籍贯都是知道的。詹应鹏,安徽宣城人;张中,江苏苏州人;王岱舆,江苏南京人;马忠信,江苏南京人;马明龙,湖北武汉人。还有试图译经的周士琪,江苏苏州人。


关于日语终助词的汉译研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