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汪增兰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93期
摘 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说的是数学教学内容应汲取生活养分,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不过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合理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便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创设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设;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
一、 引言
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基础工具,与人们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依旧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而且为了让学生考出更高的成绩,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应用题海战术,在这种模式下,不仅使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而且还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极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积极创新改革,合理引进一些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理念,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合理创设生活化数学课堂便能达成这一效果。
二、 创设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意义
(一)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具有自制能力差和活泼好动等特点,不过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而且还会抑制学生求知欲的体现。再加上这种教学模式下,还会使得课堂氛围枯燥无趣。而合理创设生活化课堂,则能很好弥补这些不足,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提升课堂趣味性,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 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
小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小学生因为年龄方面的问题,思维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解力也还不够高。所以,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大都觉得难度较大,数学题很抽象,不能很好理解。而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解释数学问题,则能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也更加轻松,消除他们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只注重于考试,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达成提升各方面能力的目的。而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能达成这一点,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往往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教授,又或者是直接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使得学生很难领悟所学知识的用法与意义。而合理创设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则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觉进行日常生活问题的思考,并且不断尝试着将自身所学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有效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交流是新课改中提倡的重要教学方法,所以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也在积极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在这种背景下,,还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能清楚认识到合作交流教学法,觉得这就是分组学习讨论,失去了合作交流教学法的实质。此外,还有部分教师错误解读了合作教学法中的“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觉得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进而在实际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基本就成为一个看客,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引导。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自制能力,所以使得合作交流课堂成为闲聊课堂,不仅没能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而且还影响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 只注重课前预设,忽视了课堂生成
就实际教学来说,课堂预设知识通常都缺乏启发性,并且与课堂生成的东西不契合,甚至出现严重冲突与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课堂的重点永远都是学生,如果我们将课堂当作一篇话剧,那教师就是编导,而学生就是演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过就当前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大都只注重课前预设,然后一板一眼的按照预设组织开展教学,不容许出现一点失误。就这一方面来说,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等都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而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也会受到阻碍。
(三) 课堂情景创设针对性不足
情景创设是教学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创新性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认识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应用。不过因为部分教师对其认识不足,进而胡乱创设教学情景,完全没能考虑到自身创设的情景能否起到既定的作用。例如在“平行与垂直”这一知识点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两只筷子掉在地上会出现什么图形?”然后给予实践给学生思考,这时教室必定会热闹起来,不过到了最后检查的环节,教师所期待的图形却没能出现。就这一情景来说,其针对性就明显不足,课堂教学目标自然也难以达成。
四、 创设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措施
(一) 创设生活化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代表着成功了一半。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事件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结合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与心理的新课导入方案,以趣味性、丰富性的形式将知识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初期就能对知识产生专注力,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学习,以便达成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和钻研教材,结合学情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使得他们能够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例如在“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将这些物体设计成其他的形状行不行?之后再为学生提供一个圆的模型,又或者是让学生小组自己提前准备圆的模型,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怎样才能测出圆的周长。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应用自己已经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式着手,积极开动自己的大腦。通过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必定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构建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