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屈丽丽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摘 要:根据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能够看出互联网技术已经有效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切实增强工作与学习效率。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将互联网融入到教育领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必须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深入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重视细节教学,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创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旨在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学习兴趣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已经广泛进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并不陌生,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并便捷人们的生活,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未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所以难以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面临的教学挑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旨在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多了移动终端与教育专用网络,自互联网教育全面实施之后,各项教学活动都可以以互联网平台的形式进行,教师借助网络将各类教学内容与资源发布共享,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查漏补缺,教育学习方式更加的便捷高效,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念。
在互联网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渐由教师主导转向为学生主体,通过互联网线上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发布到网络上,学生自主的进行资源选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学生也可以合理地运用互联网进行知识探讨。同时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认识网络,正确使用网络是双刃剑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应用互联网进行知识探讨,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效借助互联网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中信息的利与弊,通过合理地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点的有效理解和应用。互联网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价值,如果教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网络知识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将教育环境与网络有效融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发展常态,信息技术教学切记不要应用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满足学生的动员学习需求,营造信息教学氛围,通过有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以及优质的学习资源,深刻影响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在21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不断的改善和创新,虽然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节相比较国外而言发展缓慢,但是也从某种角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反思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題。
(一)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制约信息技术课程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没有充分的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在教学当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进行教学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当中忽视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低,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难以有效地提升互联网教学的高效性。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学内容与自己的兴趣不够迎合,所以在学习过程当中,对于学习内容没有太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没有将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有效的运用,从而抑制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二) 城乡物质条件存在差距,信息技术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虽然互联网在城乡得到普及,但是由于学校对于互联网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城乡互联网教学设备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当中难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兴趣爱好。部分学生在学习当中,因接受教育的差距性,对于信息技术的结构技术知识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的把握不够好。并且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从小接触新技术较为充足,从而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当中能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从小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对于计算机学习和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很难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技巧,导致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教师在教学当中很难全面性的提高,新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化需求。
(三) 课时设计有限,难以取得良好课程教学目标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借助实际的上级操作来提升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当中逐步的提高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和探究意识。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面临的高考学习,心理压力较大,教师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开展新技术的教学工作很难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必修课程当中,只学习理论基础知识难以上机操作练习。所以对于复杂抽象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理解能力有限,就更不能实际的操作和应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