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术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黄燕婷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8期
摘 要:美术课程极具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师应努力提高人文意识,丰富自身人文素养;开发美术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深入了解美术作品中的人文背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认识了解本地美术资源和各种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当地历史、文化、习俗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人文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课堂实践;可持续性发展
一、 何为人文素养
“人文”一词最早源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辞海》中对“人文”的定义:“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中对于人文的阐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主要分为文化、艺术、教育等类别。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素养”是由能力和修为组合而成。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是以知识、技能为辅,以人为本。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成果体现在人文素质的内涵上。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文素质的培养比纯粹的学科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在众多基础学科中,具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应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二、 如何培养美术人文素养
(一) 重视、提高教师人文意识,丰富教师人文素养
当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人们的观念、行为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美术教育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改变了教师的观念。过去有许多老师思想还停留在技能技法上,以往的生活经验、教学考核等限制了部分教师的眼界和对自身的提升。课改首先改变了广大教师的观念,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育者,由单一的教学活动到熟练运用现代的媒体、与时俱进;从注重传授学生技能技法到以生为本,为美术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终身的,巨大的。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因此,培养美术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美术教师要加强自身修为,自觉学习文化,加深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各方面发展个人人文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修养,有健康的理念和广博的学识。才能正确、全面理解作品,引领学生走进美术,深入了解美术作品中的人文背景,从中理解人类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开拓学生的人文素养观。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培养人文素养。如何提高、丰富教师人文素养?笔者认为:
1. 社会应多为教师创造理论学习、专业培训的机会,开拓教师的视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科学、艺术人文环境。多举办能真正让一线教师受益的学习机会,有针对性,能落到实处;而不是千人一面、流于形式的无效培训。
2. 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学习,如参观美术馆、聆听专家讲座等活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开阔视野和格局。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不拘泥于本学科知识,而应顺应时代需要,潜心研究学科教学,广泛涉及其他领域,触类旁通;提升、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 巧用、活用教材,引领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人们因自身的审美喜好、生活经验,环境等因素,对美的理解与感悟都不一样;这也形成了各具风格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在美术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人文素养。如浙美版九下《现代建筑》一课中,通过欣赏、对比红色的中国国家馆和白色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引发学生思考:这两种经典之作在表现形式、风格上有何不同?学生在思考、探讨后交流了各自的心得体会:不同的是色彩和风格、建筑材质等,相同的是设计者和建造者都很好诠释了建筑的精髓,能根据相应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使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一个传承,一个创新,学生从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七年级上册的《走进美术》中,画家罗中立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表现一位普通、历经沧桑的老农。一开始,有学生不理解:“一个又黑又老的农民,这有什么好看的?”在介绍了《父亲》的创作背景:1980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替代原来的“文艺从属于政治”。在此背景下,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事物及普通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往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向,《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氛围下应运而生的。画家从所未有的把一普通劳动人民画得和领袖同样大的、两米多的尺寸,可以说《父亲》不论在题材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有着全新、划时代的意义。学生开始对这幅画作产生兴趣,包括老人耳边那支后来加上去的代表新时代有文化象征的圆珠笔。从一开始只能对作品简单描述到了解什么是伤痕艺术,能通过画面表象解读老人因长期劳作被太阳晒出古铜色的脸,皱纹密布,神情敬畏。目光真诚又迷茫,谦卑胆怯中带着对今后生活的期盼;这就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缩影,把一切献给我们的“父亲”。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渗透、提高了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的作用。
浙美版九上的《用中国元素来设计》旨在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掌握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取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图形、纹饰、色彩等元素的方法,并应用到现代设计中。课堂上我运用现代多媒体和课前收集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应用中国元素设计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其提取中国元素的方法和设计原则。当课件出示西漢时期的彩绘漆器时,红与黑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精美的纹饰令学生叹为观止,课堂上哇声一片,惊讶祖先能够在远古就能设计并制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欣赏到将徽派建筑元素运用到家具时,大家不由自主地为设计师的匠心独特鼓掌、点赞,迫切地想自己也设计一把。通过连线和找相同元素等课堂实践,学生较好解决了教学难点,并能以独特的视角提炼出中国元素,赋予新的文化理念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在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的同时,提高对中国元素的关注和进行设计运用的意识;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