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谈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姚军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4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学习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明确对学生核心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包含信息观念、动手操作能力、数字化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这就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探讨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进步,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高标准要求。课程标准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以塑造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对高中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等素养的培养,尤其是需要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相结合,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研读学科教材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励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二、 核心素养内涵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
  (一)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质与能力。核心素养在学生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则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四个方面的內容。信息意识是理解信息需求的理念,意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知识是指关于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内容;信息能力是指信息获取、处理、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信息伦理则是指合理、规范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具有信息意识,拥有信息意识才会有意愿获取信息知识,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能力。除去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计算思维能力、数字化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素养能力,计算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计算机问题,还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字化创新能力则是指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方面的能力。当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能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工具,而信息技术中的社会责任感则需要每一个学生去体会理解、并勇于去承担。
  三、 高中生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现状
  (一)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各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迎接高考,而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被纳入高考,因此导致各学校与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有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出现兼职任教的情况,除了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外,还会协助其他教师进行课件的制作,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没有精力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更得不到实现。
  (二)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足
  教育部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做出了70~140总课时数的规定,但从目前各高中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少有高中学校能做到这个要求规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每周只有一个课时,这非常不利于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中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不足,也造成了高中学校很难吸引高级信息技术教师,导致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水平不高,甚至有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都不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造成了不利的效果。
  (四) 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因为目前各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时学习不足,课程的设置也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了高中信息教学课程教学效果不良。学生对于该学科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非常不利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 提高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很多高中学校开设有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因重视不足,没有真正切实地按照教育部有关通知的设置合理的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将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教学与生活实践过程有效结合起来,授课以课程理论灌输、与简单上机操作讲授为主。课程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同时由于高中学生的高考压力问题,学生对信息技术本就缺乏兴趣,再加上信息化技术课程的设置过于单调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学校需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课堂的效果。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激发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反之如果课堂教学氛围枯燥范围,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信息课程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究热情,尤其是要注意加强课程设置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同时要考虑高中学生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设置不同的课堂情景,避免因为课堂难易度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吸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情景问题设置上,教师需要以观察者的身份观察每一个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有针对性的展开信息教学。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谈话引入“你认为日常生活中哪些属于信息?”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分析思考。这样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


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及其社会背景分析
台网联动背景下电视媒体与微信的新融合
民族文化素养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古诗品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关联性研究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社会背景下新型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探究
美、英、日、朝四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小规模高校舆情工作特征及方法研究研究背景
以人为本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图书馆如何化解全民阅读背景下的阅读危机
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的背景及国内外关于王岱舆研究的情况
谈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养与能力
十八大以来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现状、背景、展望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