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档案保管模式与档案后保管模式
作者:周小豹 字数:2994 点击:
摘 要:本文根据档案学界关于后保管理论研究成果,区分在其概念理解上的广义与狭义之间的不同,分析档案保管与档案后保管模式的涵义,并总结了档案保管模式和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特征。同时,认为档案后保管模式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案保管模式必被取代。
关键词:档案保管;档案后保管;涵义;趋势
1 对档案保管模式与档案后保管模式的分析
1、档案保管模式的涵义
分类、识别、鉴定、存储、检索和提供利用,这六个环节是狭义的档案保管的具体保管工作;而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广义的档案保管。而针对档案保管广义层面来说,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所描述的“档案保管”。所谓“模式”是指“使人所能做到的标准样式或者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不一样的档案管理组织(文件核心、档案储存核心、档案办公室)。新型的档案保管组织,形成了多元化的档案保管模式,但具备着一致的保管目标,档案实体是电子文件出现前的主要保管,各种档案材料的本身就是档案的实体,组成的部分有文件内容和矢量。
2、档案后保管模式内涵
所谓的“后保管模式”是档案工作为长时间物理档案管理中心,保管模式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指的是“后”是不是日常中所说的在“后”,即:“落后”在某种东西上;但“后”超越某些事物,所以现代理论的“后”是始终保持现有的问题和现有秩序的超越状态,,换言而知,永远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是永远在所有存在的事物之“前”。这样,在“后现代主义”的位置上,总是在前面。从此意义来说,“后保管”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保管”的概念。过程并不是一个结果,动态而不是静态的结构,也不是内容、时间和空间回来,也不是孤立的,这是科学的分析理解,在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中,以特里·库克为代表的后现代档案学者所高呼的口号。一般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讽刺,位置是怀疑,其精神本质在于“解构”,否定和颠覆传统的表面解析。这也同样适用于档案界面对电子文件的挑战,档案本身的变化。它提醒了档案学者们应当思考的思想观念,并根据环境发展新的思维。具体到最后档案学的发展趋势有很大的影响,这缺失很难量化,但学者已经指出:“这以趋势的思想在西方档案界突破了过去的心态,是自己不受外部控制,从集体共识污染中吸收成果在其他领域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说,至少“后保管”的“后”的“后现代”的“后”无疑是启示。
2 档案保管模式与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特征
1、档案保管模式的特征
分阶段性是档案保管模式中档案与文件所独具的特性。档案管理与文件实际上就是两个相互不关联的独立体系,它们有着自己的运作模式,各自运行,但也相互联系。文件就是机关部门在开展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文件的作用就是极端单位全方位记录的行政管理凭证,为机关以后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而提供资料及其依据。如果业务活动结束了,其也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渐渐消失,大多数的文件随其第一价值退化而失去作用,但其中也是有着一小部分的文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彰显出他们的珍藏价值与实力参考价值,并且有一些别具保存价值能力的文件,就会变成档案被相关人员永久保存起来。
2、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特征
保管的档案存在着一个实体机关与文件群体唯一对应的关系,而这样的一种关系,是因为档案在被保管的过程中,实体档案就是其其中一种主要的保管港式。在时间或种种特定的部门、组织机关、个人而形成的直接产物我们成为档案,但是在档案产生、处理的过程中会形成某些与其相关联的源头,包括时间联系、来源联系与内容联系等等。其中,来源联系即其中档案与形成者之间的联系是其他联系的科学性的保证,因而说其是首要联系,并且是最根本的联系。因为要想全面深刻地反映形成者的活动原貌,就必需要在明确档案形成者的前提下,揭示档案的内容、时间和形式联系。
文档一体化管理随着电子文件的产生变得触手可及。文件与档案具有不可分离性。文件与档案中的社会本质、物质形态,甚至其所包含的信息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它们所存在的不通电就在于处于事物的不同发展时期。电子文件能够让文件从起草到保管的整个过程都能直接在计算机进行,节省了纸张的浪费。如果还一直沿袭运用过去的文件、档案分开的方式进行管理,那么不仅仅会隔断了文件、档案这两项工作之间的相关联程度,并且还会与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目标有所相反,因此,进化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难以成立的。
3 档案后保管模式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案保管模式必被取代
电子文件的产生与管理为档案管理的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电子文件具有实时变化的特点,在档案管理中,传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理论逻辑起点存在局限性,阶段性的划分不在适用于传统的文件运动,所以,一切以文件生命周期为主要架构的档案学理论及其保管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这个策略是一种偏差从传统档案的变化,应该认识到,在电子时代,实体是不再战略的核心要素。电子文件,需要做的是确定,控制容易捕捉,使政府和社区只要可能发挥其价值。进入了 “后保管时代”是大势所趋的。而我们所说的“后保管时代”实质上就是把知识与来源作为管理的中心,不仅仅对传统的档案进行保管存储,还要通过传统的理论对实体对象实际状态的文件进行关注,将文件以及文件的形成过程进行有的统一,有机联系,把文件的目的、相互关系、创作意图等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与传统理论相比,后保管模式将从对实体保管对象的关注向对文件、文件形成者及其过程的有机联系、目的、意图、相互关系、职能和可靠性的关注转型。这就要求作为档案专业人员不能再把自己看作物理实体的看守者,而要积极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中扮演合适的角色。这样后保管模式才能突显出其特征,优势也能发挥出来。
新来源观、宏观鉴定、知识服务是后保管模式的基本内容,而档案人员应当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及其保管过程当中,这样才能防止文件的丢失,为能是的文件被正常的鉴定、保存、编目、提供利用,从而提供保障。这说的就是新来源观。后保管模式要求档案对电子文件进行宏观鉴定,鉴定以有实践意义、实用性,并体现效益为原则,同时需要反映档案价值。由“保管时代”向“后保管时代”的过渡,“后保管模式”的目的是实现知识服务,档案工作者向知识提供者转变,而不单单仅是由实体保管员,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档案管理。
4 结语
总而言之,一般的档案保管模式十一传统的纸质文件为主,但是档案后保管模式的出现就突破了一个实体机关与文件群体唯一对应的传统档案保管模式。结合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的档案后保管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档案保管模式将会被档案后保管模式所取代。随着电子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后保管模式将会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韩雷. 浅析档案后保管模式必然代替档案保管模式[J]. 价值工程,2011,04:327-328.
[2]徐鸿. 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管理走向——从“后保管模式”谈起[J]. 档案学研究, 2004, (6).
[3]马帅章,桑毓域. 我国档案“后保管”模式研究综述[J]. 档案学通讯,2012,05:32-36.
[4]齐银华. 浅析档案后保管模式必然代替档案保管模式[J]. 科技创业家,2012,22:267.
[5]张班吉. 数字时代声像档案保管模式转变的研究——以好莱坞为例[J]. 数字与缩微影像, 2014, (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