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皮影艺术的发展现状
作者:徐鸿鸣 字数:2825 点击:
摘 要:皮影,又叫做“灯影”,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道具剪影以表演民间故事的戏剧形式。安康皮影戏又被称为“太平戏”“影子戏”“影戏”“皮影”。因为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皮影戏的演出已经变得非常的稀少。演出的时间分为临时的和固定的两部分。安康的皮影戏团体组成、演出方式除了以上基本的结构和形式外,在各个县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关键词:皮影戏;安康皮影戏;陕南道情
此论文为《安康皮影艺术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皮影,又叫做“灯影”,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道具剪影以表演民间故事的戏剧形式。皮影戏表演的时候,主要表演者在白布后灯光下进行皮影操作,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戏曲、演唱、方言独白唱述故事,同时使用传统乐器组成乐队进行伴奏,具有强烈的地方乡土特色。皮影戏不仅仅是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唱段、唱词、腔调都来源于当地的戏曲艺术,它的演出道具也是精美的艺术品。皮影戏在我国是一个发展历史非常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起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这时间的长河中,它在制作、表演、记录、传承等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各种形式语言。皮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从皮影道具、配乐乐器的制作,表演舞台、表演场地的准备,到表演中手上技巧的运用以及火焰等特殊道具的使用,再到各种唱段、人物的台词和对白的设计,在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中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和语言。不同的地域的皮影戏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戏是中国皮影中重要的成员,各地都有不同特色的皮影戏团体、剧目,创作了大量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安康皮影戏艺术历史悠久,盛行于安康、旬阳、平利、紫阳、汉阴、石泉、等县区。传统剧目有一千二百余本,多为历史故事戏和民间故事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皮影艺术特点。
根据老一辈皮影表演者的介绍,安康皮影戏又被称为“太平戏”“影子戏”“影戏”“皮影”。因为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皮影戏的演出已经变得非常的稀少。演出的时间分为临时的和固定的两部分。临时的演出一般是以家庭、村组为单位的个人请戏班到家中演出,多为办各种丧喜事。固定的演出主要是逢年过节以县、镇、村为单位的地方政府或机关单位请较近的皮影戏班在村镇的公共场所进行演出,如五里镇,每年农历二月二、九月九、正月、关帝节等节庆时间会请当地的“新兴班”或汉阴剧团的皮影戏班在镇后的青龙寺进行皮影戏演出。这种演出一般进行的时间和演出的规模都较大,会进行2-3天,同时还有其他形式的传统演出。
现在的皮影演出与改革开放前的皮影演出有一定的区别,皮影戏艺人平时和农民没有太大的区别,演出时由班主或栏门人召集在一起演出,演岀形式轻装简便,皮影戏的演出道具和工具一般装在1、2口木箱中,携带、运输都很方便,所以当地人也称其为“一担挑的戏”。演出的场地根据农村或演出地点的情况不同,可大可小。但一般大的场地只适合在傍晚之后演出,而稍小的堂屋、大厅可关灯、关窗在白天演出。现阶段以安康为中心的一区九县有多个皮影戏演出团体,这种演出团体多以“XX班”为称呼方式。皮影戏的演出成员一般为6-10人不等,在这些人中,操作皮影人物的只有一人,称为“栏门”,他是戏班中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他要进行所有皮影戏的演出和唱段、对边、台词。也称为“纤手”,在演出过程中,只有极少的机会需要“栏门弟子”帮助他进行操作。而其他的演出人员主要是进行不同的乐器操作和集体和声。同时根据演出剧目的需要会有2-3人的后备演员进行辅助操作。在演出的同时,“栏门”师傅的弟子,也叫做“栏门弟子”会一起进行演出和表演,他要在演出的时候学习和实践“栏门”师傅的演出功夫,并自己记录剧目内容,学习基本的演出知识。
安康的皮影戏团体组成、演出方式除了以上基本的结构和形式外,在各个县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以下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
汉阴县是陕南皮影戏的主要流行区域。汉阴皮影戏以汉剧为演唱形式,其独特的表演技法在中国皮影戏班中当属一独立流派,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汉阴皮影戏演技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在移民文化、南北文化共融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汉阴皮影演技已经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阴皮影戏的代表人物是李兴儒。他以其过人独特的表演技法和绝技而鹤立鸡群,成为安康皮影戏中一枝锭放的奇葩,2007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对其进行专访,录制了长达10多分钟的专题新闻《最后的班主》。2008年,民俗网对其演技进行采访,制作了长达20分钟的专题片《探访民俗绝技》在民俗网上播发。李兴儒的皮影戏在表演上有规范的表演形式,并在常年的表演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手法,如快速的人物面部变化。在唱段上,李兴儒具有全面的演唱技巧,并和安康的传统戏剧汉调二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表演形式。
旬阳的皮影社在旬阳县北区比较多而且活动较频繁。以枫树社、西沟河社为代表,他们在演出中注重剧情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注重戏剧内容和演出形式的结合,在当地比较有名气。旬阳皮影戏大多以陕南道情为主要唱腔,也有安康传统的“汉调二黄”。旬阳皮影戏的道情曲调,系以板腔体为主,唱词多是七字、十字句。根据需要,有时间用一些民间小调和其他剧种曲牌。道情中比较有特点的是一种称为“麻黄”的腔调,当栏门或主唱者演唱完一段板式唱词后,其他乐器或道具演奏者一起合唱一句号子,与前面的唱段形成了呼应,制造热闹的气氛。在旬阳皮影中有另一种腔调叫做“八步景”。它主要流传于旬阳与镇安交界的枫树坪一带。 “八步景”旋律很像打击乐的说唱感觉。
除了在安康各个县城的皮影戏班社外,,在各个乡镇也有一些班社团体进行皮影戏的演出。在安康市五里镇建民镇就有一个“新兴班”。“新兴班”的栏门叫做杨森联,1928年生人,出生于汉滨区建民镇,家中四代人从事皮影艺术生涯,幼时上过两年学,十岁随父亲杨天长以戏本为课本,传艺识字两相兼。他12岁便登台拦门,他生性厚道,注重团结其他艺人,技术全面,颇受群众喜爱,他的吃本戏和“架子”戏约300余本。 “新兴班”是杨森联老人在新世纪之后成立的新演出团体,在这个团社中,杨森联老人是栏门人,其他还有能制作皮影道具的艺人唐章根,同时也是社团中皮弦的演奏者。而在安康市中心的汉滨区,已经没有固定的皮影戏演出团体了,但有一些收集皮影戏人物、演出道具的爱好者,并收集有相当数量的安康皮影道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戏逐渐淡出了平常人的生活,演出的团体、次数、收入不断的减少,不但使以安康为代表的陕南皮影艺术发展停滞、逐渐缺失,同时使皮影艺术资料的收集、保护有相当的困难。安康皮影艺术的现状不容乐观,艺人的生存、艺术的传播都受到各种现代艺术文化形式的冲击,为了使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保存、传承,需要社会广大人士积极参与、投入,在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建立坚实的社会基础,从而使它在现代的社会中继续发展、壮大,为社会文明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