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力群和他的艺术人生

作者:周洪军 字数:5673  点击:

摘 要:力群以木刻版画闻名画坛,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奠基人之一。70余年的艺术生涯,贯穿了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历程。他是鲁迅精神的忠实追随者,鲁迅精神,是其精神支柱,也是其艺术生命的灵魂。力群是献身民族解放运动的革命版画家,他认真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断向民间文艺学习,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爱的作品。力群先生是艺术创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楷模,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在艺术上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民版画大师。他的艺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关键词:力群;木刻版画;艺术人生

力群(1912—2012),原名郝力群,著名版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力群以木刻版画闻名画坛,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他曾亲耳聆听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精神一直伴随着他的艺术生涯。他70余年的艺术生涯,贯穿了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历程,同时,他也是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变化的直接见证人。他不仅涉足美术领域,在文学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至今,已出版了多本散文、小说等著作。美术和文学,共同构筑了他的艺术人生。

1 鲁迅精神——艺术生命的灵魂

力群,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自幼热爱美术,1931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33年2月,力群与曹白、叶乃芬等进步同学共同在杭州组织成立“木铃木刻研究会”。之所以命名“木铃”,是因为杭州方言把“傻瓜”叫“阿木铃”。2006年,力群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解释,“木铃”一词,别有用意。“杭州人骂人,说你是阿木铃,意思是傻瓜,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就是傻瓜。”当时的进步青年们,希望用手中的木刻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木铃木刻研究会”宣言表明了这个进步团体的宗旨:

以木造铃,明知是敲而不响的东西,但在最低的限度上,我们希望它总有铮铮作巨鸣之一目的。

“木刻研究会”成立后,当年就在杭州举办了展览,力群参展的作品有《生路》、《病》、《午餐》等。“木铃木刻研究会”的成立,明显是受到了时事的刺激和鲁迅对新木刻运动不遗余力宣传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许多爱国青年舍弃“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选择为人民而艺术。鲁迅在当时对新兴木刻的力倡,正是基于木刻这一艺术形式易于普及和其大众化所产生的战斗力。1929年,鲁迅以“艺苑朝华”的名义出版了两本《近代木刻选集》,几乎同时还出版了两本黑白画册:一本是日本路谷虹儿的画册;另一本是英国比亚兹莱的画册,1930年又出版了《新俄画选》,同年还出版了德国画家梅斐尔德的木刻《土敏土之图》,这使力群受到很大启发,不久,他就有幸经常听到鲁迅先生对青年的谆谆教诲,成为鲁迅精神的忠实追随者。在力群的一生中,鲁迅是一个重要的名字。他曾说:“任何人没有像鲁迅那样对于我影响大,要没有鲁迅,我就不会成为一个版画家。”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力群于悲痛中为鲁迅先生画了遗像。力群记载:

十九号的早晨,我刚起床,还没有穿袜子、刷牙,就看到一辆银灰色的汽车停在我的门口了,不,来的是平若和池田幸子女士。他们带来不祥的消息了,说鲁迅在五点二十五分死去,要我马上去画像。于是我就跟上汽车一直到了鲁迅家里。去时,一上楼就看到我们的导师已静静的睡去了,全屋笼罩了悲哀,田军(即萧军)伏在桌上痛哭。当时在跟前的还有周建人、胡风、黄源、鹿地亘、内山。我给画了四张速写,就已经是午饭时光了。我们在他家里吃过午饭,下午把鲁迅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别的情形就和报纸上说的差不多了(见力群给温一斋的信件影印之三)。

这段记述,不仅是中国新木刻运动的珍贵史料,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的宝贵资料。

力群多次运用版画这一艺术形式为鲁迅先生造像(见图1、2),鲁迅精神,可谓力群的精神支柱,也是他艺术生命的灵魂。1940年1月,他怀揣着鲁迅先生传递给他精神火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2 投身革命的人民版画家

在民族矛盾激烈冲突的年代,延安是一个被寓言化了的地方。在力群心目中,延安是无数热血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力群到达延安后,被分配到“鲁艺”担任美术系教员。在鲁艺,力群接触到一批革命的文艺青年,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新中国著名的文艺战士,如江丰、周扬、冼星海、吕骥、周立波、何其芳、马达、严文井、张仃、蔡若虹、王式廓等人。在这里,力群先后创作了《听报告》、《饮》(见图3)、《打窑洞》、《丰衣足食图》等战斗性极强的美术作品。

图1 鲁迅像1 图2 鲁迅像2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杨家岭礼堂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参加了5月2日、16日和23日的三次会议,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力群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和与会者的发言。对于这次讲话,力群后来一直记忆犹新,他曾兴奋地谈到这次讲话:

5月2日,参加大会的有一百多人,大都是延安文艺界的领导、知名作家和鲁艺的教员,我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大会。当毛主席和任弼时、洛甫、凯丰等中央首长进入会场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毛主席在秘书陪同下和参加大会的一百多文艺家一一握手,并询问姓名和工作单位。这样的场面在延安是少有的,我们都有一种亲切和温暖之感。

力群回忆,5月16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第二次会议,与会者有毛主席、朱总司令、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同志,他们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5月23日毛主席作《结论》时,出席大会的中央领导同志有朱德、凯丰、任弼时、王稼祥、徐特立、博古、康生等。由于来听的人越来越多,礼堂里坐不下,就移到礼堂外的篮球场。太阳下山后,就架起汽灯讲。当年大家的革命热情,至今还令力群激动不已。他说,当太阳还没有下山时,吴印咸同志抢拍了一张参加大会人员的相片,留下了最可贵的纪念。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力群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明确了文艺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从此,他认真实践《讲话》精神,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投入到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中,创作了一批群众喜爱的年画作品,如新年画《丰衣足食图》,表现了陕北农民在春节来临时丰衣足食、幸福欢乐的场景,与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景象加以对比,从而歌颂了共产党的领导。

全国解放后,力群依旧毫不动摇地坚持革命文艺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继续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时代气息鲜明的木刻。同时他还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绘画深加钻研,他越来越多地从民族、民间美术传统如仰韶文化彩陶、中国传统绘画、汉代画像石、湖南印花布、延安剪纸以及金石碑刻中广泛汲取营养,使其作品愈加形式新颖而寓意丰富。力群的所有艺术创作都源于他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情感,他总希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语言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一贯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是力群艺术创作的根本道路,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接“地气”,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

3 匠心独运及其卓著的艺术成就

力群是新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影响了一代人。值得一提的是《春夜》的创作情况:1960年,万人下放农村开展整风整社运动,力群从北京下放到宁夏吴忠市担任红旗人民公社的党委副书记。他抓住这个时期最典型的一个场景——公社办公室开会,创作了《春夜》。在作品中,他没有画一个人,却使读者感到画中有很多干部在热火朝天地开会。画中无论是房子的设计、梨树的造型,还是春播的耧等,都是在熟悉的生活基础上概括出的形象。在政治标准高于一切的年代,力群匠心独运,在艺术构思上用心良苦,由此成就了该作品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清泉》是力群根据他在新疆深入生活所画的速写创作的。在这幅作品中,他使用了阴刻法。他由中国的字帖和石碑图画拓片得到灵感,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版画并非全像《水浒》的木版插图那样仅用阳线,而是手法多样且富于变化。在这幅画中,他用大面积的黑来衬托流动的白色泉水,并在泉水旁边画水草,水草随风吹动,丰富了画面的意境。《清泉》从头到尾九易其稿。对于一个信手拈来就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艺术家来说,他九易其稿的目的应该是希望用充满艺术趣味的“清泉”,去浇灌人们的思想、润泽人们的心灵。

与《清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金鱼》。这幅作品的创作动机由仰韶文化的彩陶而来,画中花盆是根据河南陕县西谢桥出土的彩陶上的图案画的,同时,这幅木刻也受到了石碑拓片的影响。

力群对松鼠的喜爱由来已久。在儿童时代,他就对松鼠喜爱有加。他喜欢观察松鼠的行动,研究松鼠的生活规律,老年还在家里养松鼠。1978年,力群去麦积山,看到松鼠在林间跳跃,遂创作了一幅以松鼠为题材的《林间》:繁茂树林中,欢快跳跃的松鼠正在追逐戏耍。这幅作品在刻法上具有中国写意画的特征,放刀直取,自由驰骋,一气呵成。(见图4)

力群不仅在版画方面卓有成就,还精于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他的小说描写细腻、构思巧妙、人物形象亲切感人;他的评论深刻而尖锐、坦率而真诚;他的散文清新淡雅、朴实自然。1936年,他在上海美商柯达公司当绘图员时,在上海《立报》上常发表短小精悍的杂文。后来的一两年内,力群在安徽太湖写了篇小说《他们全开到前线去了》,胡风对这篇小说深爱有加,发表在他主编的《七月》杂志上。

力群晚年回忆说,少年时代的小说阅读,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素养。他广泛涉猎古典小说、现代文学、苏联的革命小说,在被铺入狱时读《红楼梦》、《圣经》,读鲁迅的《呐喊》、《彷徨》等。1938年,力群参加军委政治部三厅组织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到山西前线演出,1939年由山西辗转到延安休整时,力群写了小说《野姑娘的故事》、报告文学《塞家村》和散文《回乡纪事》、《行军在吕梁山中》等。

力群先生一生还热衷文艺评论。1942年6月的《解放日报》上曾发表了他的《略论——就商于默涵同志》一文。1948年,《晋绥日报》发表了他评论李束为小说的文章《评》。上世纪80年代后,力群先生又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评论。

人们往往赞叹力群在新木刻方面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其实,他在艺术创作的诸多方面都有建树,彰显出其卓越的艺术才华。

4 “童心未泯”与晚年奉献

毛泽东主席在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从十二个方面对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比较完整、科学、系统的论述,其中,毛泽东主席曾告诫全党同志要学会“弹钢琴”,,因为这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力群先生一生,正是遵循毛主席的教诲,像优秀钢琴师一样十个指头协调动作,有条不紊地四面出击,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取得着令人钦佩的成就。

上世纪80年代,力群退休了,他在木刻创作之余,写了许多散文和小说,其中有小说《我和表兄》、《桃树庄的春天》、《一只野兔的悲剧》,散文《我的乐园》、《我的母亲》、《马兰花》、《童年逝了,故乡永在》等。

《我的乐园》是力群70岁那年,即1982年应《小学生》编辑部之约而撰写。在序言中,冰心老人对该作品赞赏有加:“我一口气把这本稿子看完了,觉得他写得很好,感情真挚而浓郁。他又是一位版画家,能够把童年时代印象深刻的山水人物,同时用‘文’和‘画’鲜明生动地记了下来,使得我们似乎看得见那些活泼飞动的鸟兽虫鱼,闻得见那些艳丽芬香的奇花异草,这一切都是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我愿把这本读物介绍给八十年代的小朋友。”

力群以一颗童心描绘着童年生活,摘茹茹、打酸枣等这些童年趣事在力群的回忆中有着无尽的乐趣;丢胡胡、黄鹂鹂、毛狸、串山林这些普通的小生灵,在力群先生的眼中可爱极了。他文中写到:

松鼠是我乐园里的小宝贝,它不像老鼠似的鬼鬼祟祟地出没在阴暗的角落里,而是光明正大地活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儿童之喜欢它,更因为它长得亲眉怪眼,活泼伶俐,尤其是那毛凤凤的大尾巴,真逗人喜爱。

他还说:小松鼠对于我一生的影响却是颇大的,即使成为大人,当了共产党的干部,做革命工作了,却还经常在梦中梦到捉松鼠,全然是童年乐园生活的再现。终于前几年童心大发,创作了一幅描绘松鼠的木刻画——《林间》。(见图4)

图3 饮 图4 林间

力群的《我的乐园》曾被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委员会评为1984年优秀作品,获“儿童文学园丁奖”,而且还得到1991年山西省第二届文学金牌奖。力群先生在晚年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少年儿童并为之写作,因为他深知“少年强则中国强”(梁启超语)。他希望以他少壮的努力、中年的辉煌告诉少年儿童:一个人令人钦佩羡慕的人生,乃至一个人老年的幸福,是少年时期奠定好了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及一生都能以健康愉快而充满对人世间的无限热爱的信念与实践使然。他以一种“返老还童”般的生活状态,以一颗真挚善良的童心漫步于“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悄无声息的奉献着他的艺术才华。

5 结语

著名诗人艾青曾赞誉力群的作品是"木板上的抒情诗"。回顾力群70年的艺术道路,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

通过70年来的实践,我深深感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我们深入工农兵生活,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熟悉他们的面貌和思想感情是非常正确的,是文艺创作问题上的真理。

力群先生是艺术创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楷模,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艺术上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民版画大师。他的多方面艺术才华,成就了他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和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他的艺术影响了一代人。他的作品是留给人民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研究、继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以《美术》(1950-1966)为中心[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3,311~317.

[2]力群.力群版画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3.

[3]钟启元.“《讲话》和我的艺术生涯”——人民艺术家力群访谈录[J].党史文汇,2002,05:18~20.

[4]梁红一.著名版画家力群访谈记[J].山西档案,2004,04:56~62.

[5]胡新亮,刘雅兰.力群:讲述版画上的故事[J].三月风,2006,07:37~39.


对利他的再思考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