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育为参照物,树立科学的德育观
作者:苏玉彩 字数:2663 点击:
摘 要:智育和德育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从教育地位上将,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智育往往被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而德育只是作为智育的附属品出现,结果造成德育工作缺失现象。我们需要认识到德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树立起科学独立的新德育观。
关键词:智育;德育;参照;德育观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维教学目标从德育和智育的角度来划分,可以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归为智育,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归为德育,二者教育内容的不同造成了二者在实际操作中的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把二者混为一谈,把智育的教学模式完全照搬到德育上,或是忽视德育只谈智育效果。本文是站在智育中看德育,把智育看作参照物寻找德育的不同之处,然后跳出智育,树立德育新观念。
1 德育和智育的概念区分
德育是教育者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把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的、价值认同度最大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施加给受教育者,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朱光潜曾说过,“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
可见,德育和智育在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二者概念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德育的教育内容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智育的教育内容是科学知识和真理的教育。这一点就决定了在德育工作中,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具有价值性的 ,是一种价值选择、价值取向的教育,区别于客观的、科学的智育教学。
2 以智育的教学方式为参照,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
参照物是一个物理概念,,是在研究机械运动中提出来的,即人们把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这里运用“参照物”这个词,是把德育和智育分别作为一事物,参照智育的静态理论概念、实践方法,对德育的相应概念、理论进行动态研究。
智育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智力水平的教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多使用的是灌输法,即是教育者把教材内容通过告知、识记等方法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最终达到“会做”的结果。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特别是政治准则类的德育教育,我们也是通过传授、灌输,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的。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来看,这样的德育教法是不成功的。
德育教的是价值观念,涉及情感的主观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我们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智育教学重在“言教”,教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学生学会掌握。德育则不同,德育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其教法重在“身教”,重交流和实践,用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影响改变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其形成符合要求的思想观念。
3 以智育的评价标准为参照,树立科学的德育评价观念
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是否具备升入中学、大学的入学条件,我们都是通过考试来判断的,例如比较大型的考试中招、高招。这样的智育检验效果就目前形势来看是比较公平科学的,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否也适用于德育呢?
智育所教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科学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的便是正确的,不科学的便是错误的, 所以知识所呈现出来的只有对与错两种结果。对一张试卷的对错批改便能够相对客观的展现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效果。这体现了智育评价标准的“一元性”。德育是价值观念的选择教育和学习,只要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和选择都是正确的,试卷很难检测出学生多样的价值观,这体现了德育评价标准的“多元性”。智育是“会不会”的问题,德育是“能不能”的问题,一张试卷只能解决会做与否的问题,不能解决能做与否的问题。所以,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是不科学的。
我们以智育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德育是不符合德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的。用智育的衡量标准看待德育会造成德育课程边缘化现象,教学动力不足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德育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把握德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站在德育领域内看待品德思想教学。
4 以智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对教职人员的基本要求为参照,寻找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智育类教学客观、抽象的课程特点决定了,知识渊博的老师这一影响因素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对学生的智育教学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对教师的品德修养要求也是很高的,高品德修养的教师才能保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此外,我们要考虑到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学生对学生的影响。在学校德育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事。而真正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的是周围学生的真实语言影响、行为感染。在一定情况下,一定年龄阶段里,这些具体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品德、性格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德育教学除了要重视代际影响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朋辈影响。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良好品德修养是一个必备要素。所以,教师进行德育学习,更新价值观念可以被看作是发展德育教学的一种新途径。德育教学是用价值观引导价值观,情感感染情感,品德影响品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被看作是学习者,和学生一起互相学习、更新理念、共同进步。
巧妙运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德育教学是另一种新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全面了解班级学生之间的亲疏关系是很重要的前提,利用同学之间的“闺蜜”“兄弟”关系,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作用,让他们自己成为品德学习的小老师。
德育是区别于智育的另一种教育,把智育作为参照探究德育的相关问题是研究德育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和智育作参照、作对比,能够比较清晰地发现德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从而转变传统错误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德育新观念。
参考文献
[1] 胡守棻.德育原理[M].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王道军,王汉澜.教育学[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聂振斌.朱光潜的美育思想及其时代特征[J].求是学刊,1998,04
[4] 张忠华.论中国特色的德育概念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03
[5] 张忠华.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6] 班建武,檀传宝.开展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研究的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