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博大情怀

作者:徐金红 字数:2346  点击:

摘 要: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贯穿了革命斗争的一生,其诗词体现了他独特的情怀、人格和政治理想,这种博大的情怀起于特殊的创作方式马背写作,流露了对中华民族乃至人民的关心关切之情,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善用大的的意向和数词来表现。

关键词:博大情怀;马背创作;心系人民;乐观主义;意向;数词

毛泽东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不仅是举世瞩目的伟大领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词创作贯穿了革命斗争的一生,其诗词体现了他独特的情怀、人格和政治理想,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是一卷珍贵的文史篇章。本文重点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博大情怀。

1 诞生博大情怀的原因分析

1.1 起于马背上的创作方式,气度轩昂而从容

特殊的创作方式有利于促成使人博大情怀的形成。井冈山是毛泽东马背写作的起点,由此出发而开辟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而是那些文人书斋写作难以比拟的。它可以用炮声来代表历史发言:“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它可以用怒气来宣示历史正义:“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有一句词:“战地黄花分外香。”他的诗词往往从侧落笔,并不直接写正面的战争攻守,而是写战前的意志、战间的行军和战后的感受,也就是说,他不是简单地作战争的宣传,而是独具只眼地发现人类历史中的战争美学形态,战争里的人文气象。他撷取的是映衬和升华着战地碧血的审美黄花,气度轩昂而从容。

1.2 心系人民是博大情怀孕育的基础

毛泽东一生所作的诗词,寄寓着诗人浓郁的中华情结。青年毛泽东自从投身革命、以身许国,就达到了无我无家的境界。他从青少年起就有“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毛泽东的诗词浑厚深沉,大气磅礴,就是由于它们扎根于人民的深厚土层。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作者少年壮志,独立桔子洲头,面对苍茫秋色,滔滔江水,不禁浮想联翩。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和受奴役受苦难的人类,青年毛泽东心系普天之下老百姓的疾苦,发出类似屈原的“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献身祖国不逐名利的英雄壮志和愿为天下先的普世情怀。

《菩萨蛮·黄鹤楼》(1927春)写于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登斯楼并没有怀愁悲己,却沉重地嘘出心忧天下之叹,情系国运民途。词的格调沉郁苍凉,但却空阔大气,前面表达了毛泽东在革命低潮时期的苦闷,但结尾处一扫沉郁迷茫,英雄气长,陡起振奋,展现了词人的博大情怀。

1.3 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壮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诗言志,词发心声,毛泽东诗词中抒写的雄心壮志、博大情怀,讴歌的革命精神、斗争性格,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神的阐发和弘扬,更是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的集中体现。

从南昌起义,到后来的秋收暴动、井冈山斗争、瑞金红色政权及三次反“围剿”、长征,毛泽东于戎马倥偬中也诗兴大发,留下了十多首小令,谱写出一阕阕革命战争的绚丽史诗。《清平乐·蒋桂战争》、《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篇,再现了早期革命战争的场面与声势,许多词句气势非凡,显示出诗人不惧艰难险阻,,坚毅刚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魄。《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等篇章好句俯拾即是,无一首不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逸志豪情。“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起句不凡,造语奇特。

2 诗词中展现博大情怀的写作手法

2.1 意向的择取偏其大,蕴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毛泽东写诗词,好用天地合观的意向。青年时代送友人出国,看到“洞庭湘水涨连天”,他把古人常有的伤离别的情绪化作“要将宇宙看稊米”,“胸中日月长新美”的宇宙日月情怀。(《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种宇宙日月情怀受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的鼓舞,升华为“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而且关切着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进入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哲理思辩(《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些天地景观都是生机盎然,清新明丽的。

昆仑、天地、日月,这是高出人间又哺育人间、超越人间又普照人间的巨大时空,在这种“超级时空”中可以豪情干云、想象飞驰、气概鼓荡。只有心灵中敞开大时空,才能在诗词中涵容大气魄,二者相得益彰,托出雄奇浑厚的想象力和精神气象。

2.2 多用数量词,尽显大气磅礴之势

以数字写战争,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都写得气势淋漓。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如“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花木兰·广昌路上》);又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如“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数字的使用,在特定战役中呈现出统计学的具体性,在大规模的战争过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呈现出审美学的概括性.

总之,毛泽东诗词中所展现的博大情怀,起于马背上的特殊创作方式,寄托了对普天下劳苦大众的关怀之情,展现了其雄心壮志,改变命运的革命主义的乐观豪情,在写作手法上较多运用大而悬的意向以及数量词的众多使用,为后人所学习。


相关推荐



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
浅析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重难点与建议
浅析医院女工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积极安乐死之合法化浅析
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策略
浅析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及施工技术
浅析微信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对私营企业提升组织的学习力浅析
浅析企业危机公关中的道德因素
交流型寝室桌椅研究与开发浅析
浅析我国目前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存在的问题
浅析邓小平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生态艺术与学前教育浅析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浅析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视阈下的高等院校教育主权问题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