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与社会变迁
作者:莫秀清 字数:3331 点击:
摘 要: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各种需求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档案的规范管理,成为相关部门新的挑战。档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档案管理越来越规范,档案管理成为社会活动的产物和社会管理的需要。自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范式”概念以来,人们对当前的档案管理有了新的理解,开始研究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本文旨在对传统政府档案管理范式、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以及新的档案管理范式理论的形成,来研究加强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规范政府档案管理模式。
关键词:档案管理;转型;社会变迁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便于档案利用,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因此也就形成了过去档案管理由政府主导,甚至是政府垄断,便于服务政府的目的。实践中很多人认为,政府档案管理部门总体上缺乏服务意识,不以社会服务为主流的档案管理,很难深入社会服务,档案管理的自我发展与自身独立难以得到延伸,档案的利用就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中。该如何解决这些局限性,对于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的研究,意义重大。
1 过去形成的传统政府档案管理范式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生产力不高,技术水平低的影响,档案的复制、传播相对单一,保护难度大,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局限性大,难以开展新的工作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档案及其相关信息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对于档案的利用,复制和传播已不再受到技术的制约。在实践运用中,档案管理重视管理忽略利用特征依然明显,影响到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虽然当前档案利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政府机关,而是涉及全社会,进入到社会公共事务体系的各个环节,但是,利用依然存在不全面、范围狭小,程度不高等问题。
档案利用主要关系到利用范围和利用对象两个方面。档案利用范围体现档案管理的服务职能,通过档案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按照规定标准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阐述,产生利用领域内的价值属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完善。档案利用对象就是档案的利用者。档案利用范围和利用对象从不同的社会范围和社会价值取向形成档案的利用领域,档案自身属性决定其利用不受利用范围和利用对象的限制,各种利用都有可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拥有档案控制权的社会主体。尽管数字技术,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就档案利用范围而言,政府依然主导甚至是垄断整个档案管理范式,在利用和主流价值观方面对档案管理活动具有强烈的导向性作用,影响着档案管理合乎规律的发展,造成档案利用群体的意识模糊,陷于档案管理难以发展,囿于藩篱的局面。
2 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的价值利益取向的变化,人们对过去传统的政府档案管理范式的不满,产生了新的档案管理范式。于是,社会范式档案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除国家之外还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用模式,呈现利益主体多元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人们把经济利益作为价值取向和精神信念,档案管理范式也随之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始终,价值取向在档案管理利用中得到直观准确的体现。就整个档案利用活动而言,已经不再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形成一种融入社会,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从利用的层面上形成一个趋向于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体,对利用状况概括性的定性描述即可满足要求。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主要依据以下理论:《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1955):“集中统一地管理机关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便利机关工作,反对分散保存。”《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1956):“集中统一地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档案法》(1987):“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和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按照利用方面的要求将这些决定依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它们的相通之处都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本质目的就是便于利用,反映出重视利用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档案的利用地位。
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凸显档案利用从“机关工作”到“国家各项工作”的显著变化,综合分析比较,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档案在社会领域的利用随着档案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档案信息的不断完善无限扩大范围。任何一个领域,一旦确立档案概念,档案管理模式自然而然应用于该领域,按照档案主流价值取向,其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大。二是档案利用的对象在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扩大后的档案利用群体仍旧是利用范围内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的利用只是停留在国家需要的层面,与之前机关档案的利用群体相比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同一种群体的壮大,根本的价值取向依然未变。
3 档案管理从政府档案管理范式向社会管理范式过渡
档案利用领域的不断变化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档案管理从机关内部事务向社会公共事务演进。不同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利用领域的变化,在利用过程中,并没有把管理摆到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重发展、轻管理,重管理、轻服务,把利用对象当成管理对象,忽视利用群体在档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及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导致我国档案管理社会化路径变化,形成新的凡是理论。
档案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利用对象的切身利益,利用范围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服务本质。自觉把创新档案管理、维护受众权益扎根在利用对象的积极参与和根本利益上。不断改进档案管理方法,寓管理于服务,在优化服务中实现管理,努力使利用对象真实感受到主流价值取向,形成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档案利用体制。
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再加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档案管理开始向新的范式理论转变。人们对档案领域意义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升高,档案管理的目的已经从服务政府开始向社会大众服务过渡。档案管理的社会范式更注重强调档案完善已经档案相关工作、档案事业的社会利益和主流价值取向,档案管理的利用对象大众化,使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开始向如何满足大众对服务的满意度过渡,这就要求档案管理模式及工作路径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档案管理对象复杂化,内容截然不同,档案管理工作者应注重利用对象的隐形价值提升,满足不同类型的利用群体在特定时期对档案的需求;加上信息化高速发展,档案管理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档案管理方式也需要更新。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在逐步增大,为档案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管理强调档案实体的管理与利用,发挥其价值作用。档案的信息资源效果越来越突出,成为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有效调配和管理、利用,推动利用领域的资源管理逐步向知识管理角度过渡。另外,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档案管理人员和大众都成为权利的主体,改变了过去政府垄断的局面,档案管理向良性发展。档案管理呈现的政府管理范式向社会管理范式过度,形成了新的档案管理范式模式,档案管理的转型工作也就彻底完成了。
4 结语
档案管理从政府范式向社会范式的转型,,不仅对档案工作本身产生影响,还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档案管理业注入了新的思路,档案管理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但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档案管理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受重视,档案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档案管理还面临着信息化的冲击等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形成更完善的档案管理范式理论,共同谱写出档案管理转型的华彩乐章,成为人们研究的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舒怀、邓晓霞.走近档案:让历史服务现实.人民日报2007年11月9日.
[2]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档案工作》1955(S1).
[3]《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档案工作文件汇集》(第一集).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4]丁华东.《档案学范式研究的认识论意义及其题域》.《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张莉.《从自然性概念到社会性概念》.《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