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作者:赵文静 字数:3275  点击:

摘 要:先秦儒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思想、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又不断吸取、同化各家学说而丰富发展,从而构成华夏文化的主流,在滋养中国审美艺术千年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

关键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美学思想

1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美学的开创者。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孔子的美学提倡礼乐思想。所谓“礼”、“乐”,是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周公旦总结和发展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固定制度,孔子和儒家之所以极力推崇周公,后代也以周孔并称,都与此有关,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孔子是“礼乐”的坚决拥护者。“礼”和“乐”都与美学相关联。首先,“礼”在当时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制度等礼仪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未成文的法,这种礼在殷周主要是维护尊卑长幼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那个时期,“礼”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正是“礼”本身直接塑造培育着人,人们在“礼”中使自己自觉脱离动物界,儒家的“礼”即在规范了的世俗生活中去展示神圣的意义。“礼”既然是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与“美”有关的方面。所谓“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表情、服饰、色彩等秩序的建立和要求。如《论语·乡党》里描写孔子,“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圁圁如也”;“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等等。这都表现出“礼”维护上下尊卑,严格规范个人的动作、语言、情感等社会功能。这也就是说,人必须经过“礼”才能够真正成为人,获得人性。“礼”不仅规范人的身体活动和外在方面,还对人的内心情感心理有着巨大作用。《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就是指人的各种情感心理也要接受“礼”的规范要求。

“礼”对人的身心塑造作用是外面强加的,是一种强制性的,与人的自然性的感官和情欲宣泄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真正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方面,只有交给“乐”来承担了。

“乐”从甲骨文中考证,有人说它表示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农作物的收获和喜悦有关,引申为喜悦感性的心理情感。“乐”和“礼”不同,它是通过群体情感上的交流、协同来维护和巩固群体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它是通过陶冶情操、塑造情感以建立内在人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乐”的标准尺度,即喜怒哀乐的内在情感都不可过分,过分即有损于身体健康,也有损于社会稳定,音乐和各种艺术的价值就是去建造这样一个普遍的情感和谐的形式。“礼乐思想”几千年来占据统治地位,影响到庙堂审美到民间审美,这要归功于孔子的贡献。

其次,孔子美学特别提倡“仁”的思想。《论语》一书孔子讲“仁”百余次,每次讲法都不尽相同。有些研究学者认为“仁”本身就是审美,即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性。就“仁”本身来说,它也是有层次的。首先孔子的“仁”是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孝悌是这种基础的直接表现。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从根本上说,“仁”是根基于动物而又区别于动物的人性的自觉。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敬”,指的正是表现为一定的礼节仪容的心意状态,在孔子看来,便是“礼乐”所塑造培养出来以区别于犬马或者区别于对待犬马的人的情感,随人“仁”必须以亲子这种自然生物性的血缘事实为基础,但重要的是这种自然生物关系经由“礼乐”而人性化了,所以才不同于犬马。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就是“仁”,而“仁”恰恰就是理想的君子所应怀有的德性和风范,这显示了孔子人道主义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人的建设和追求。孔子的“仁”和“礼乐”是分不开的,表现孔子“乐从和”的审美情怀。

孔子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尽善尽美”。在儒家思想中,美常常和恶相对,恶就是丑,美就是善。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里的美恶就是现在的好坏,也就是善恶、美丑。在孔子看来,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当然,美和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善的东西必然是美的,但美的并不一定都是善的,因为善主要是对事物功利主义的评价,而美出了功利的要求外,还有内容和形式上美的要求,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表现在文和质、德与文的关系上。在《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照儒家的观点,文质统一,有德有言,道德文章统一,才符合文质彬彬的要求。所以,《论语·八栯》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这里就看出孔子美和善是不可分开的了。

2 孟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给予礼乐传统以仁学的自觉意识,孟子则最早建立起中国审美范畴中的崇高:阳刚之美,这是一种道德主体的生命力量。在孟子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对充满浩然之气人格美的高扬。在《论语·泰伯》篇里:“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就是说没有语言能描述尧那样伟大的功业。但孟子却对外在的功业地位颇不重视,在《孟子·尽心下》中:“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外在的“巍巍”不再被强调,它从外而内,孟子把这种“巍巍”的大做为“壮美”,直接放在个体人格的完成层次上讨论了。

在《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一段话: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在这里,孟子把个体人格划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明确把“美”与属于伦理道德的“善”、“信”区别开来了。并把‘美’摆在‘善’、‘信’之上。‘善’是‘可欲’的意思,就是说个体在他的行动中追求‘可欲’的东西,即符合仁义的东西。‘信’是‘有诸己’的意思,就是说个体在他的行动中处处都以自己的本性中所固有的仁义等原则作为指导,而绝不背离它。‘美’则是‘充实’,就是说个体不但遵循着‘善人’、‘信人’所信守的仁义等道德原则,而且把它扩展贯注于自己的全人格之中,使自己外在的仪容风貌、应对进退等,处处都自然而然的体现出仁义等道德原则。所以,‘美’是在个体的全人格中完满的实现了的善,它包含善而又超越善。‘大’同‘美’相连,‘圣’同‘大’相连,‘神’同‘圣’相连,一个比一个更高。但都起始于‘美’,因而它们不是单纯的道德伦理评价的范畴,而同时是审美评价的范畴。‘大’是‘充实而有光辉’的壮观的美。‘圣’是‘大而化之’,‘圣’的特点是不但有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而且还集前代之大成,作出了划时代的创造,表现了一种非巧智所能达到的力量,并且成为百代的楷模,具有极大的感染化育的力量。‘神’是‘圣而不可知’的意思,就是说到了‘圣’的境界,却看不出是如何达成的。‘圣’是要赖人力才能成功的,‘神’却似乎非人力所作为。孟子对美、大、圣、神的区分,包含着对美的各种不同情况和性质的观察和区分,都是针对人格美而言的。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的道德感的支配下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钢纪 《中国美学史》第一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李泽厚,《华夏美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3]张铃早:《儒家美学的特征及其启示》(广西社会科学) 2001年

[4]张黔:《先秦儒家美学之“美”的边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


科研院所设备档案分类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浅析
浅析民族地区院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现状特点
浅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浅析建筑监理法律责任的立法现状及不足之处
浅析离婚案件中的过错责任
浅析行政裁量基准
浅析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
浅析石家庄城中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民俗传播
新疆对外开放现状浅析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期下企业档案人员的能力培养
浅析我国人事档案数字化的可行性
浅析运用内部控制降低工程成本
浅析植物人终止医疗救治的法律规制
浅析如何进行笔迹鉴定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