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社会实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作者:黄伟峰 字数:3758  点击:

摘 要:培养“心中有职场,手中有专长”的专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但他们在第一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并不等同于实际技能,往往很难直接运用于现实工作中。社会实践为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可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策

此文是2014年度苏州片省属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4DJSZ31

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宣传、服务的素质教育活动的总称。大学生社会实践坚持育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原则,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的,使大学生努力做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从而达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提升自我的作用。

1 社会实践有利于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21世纪是创新创造的时代,创新创造的时代呼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一)社会实践培养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多数来自书本和各种媒体,他们看到社会各界人士创业成功的辉煌,并不能直接感受到成功人士的艰辛创业之路,了解创业经历,从而对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阅历,有很少的逆境和复杂环境的情境体验,即使在校内产生了创业的念头,也很难实现。社会实践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各种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体验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过程,磨砺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也为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实践培养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就能获得的,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得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获得创业所需的实践能力,比如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能力,培养了这些能力,他们创业的愿望就会更容易实现。

(三)社会实践是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课堂。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逐步由单一的参加生产实践中的体力劳动向结合专业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转变。在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他们运用学习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代生产实践及其他社会实践中实践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尝试与摸索,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能力,并从创业成功者的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逐步具备创业者所需要的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果敢的执行力。

2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不断发展,不难发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社会实践缺乏良好的运作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处于一种零散的状态,缺乏整体的规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组织、规范化程度较低。一些学校只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简单的社会考察和调查,最后交一篇调查报告即可,这样的教育效果常常不尽人意,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写生为主,缺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暑期组织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多为象征性的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但对于学生自身成长收效甚微。

(三)近些年来,受到社会、家庭和网络的影响,高职学生对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所减退。从申报活动方案的过程看,真正主动参加的学生比例不高,有的学生宁愿把时间耗在电脑上也不愿参加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功利性太强,社会公益类的实践活动不愿意参与。

3 改进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的对策

(一)加强对社会实践的领导,建立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建立强有力的能统一协调的社会实践领导机构,保障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争取每年都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和成才的机会创造有利条件,把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与评定结果作为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评定结果与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工作挂钩。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力求达到“项目制”。

1、开展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选择参考各地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衣、食、住、行、习俗、信仰以及濒临消失的民间手工艺,结合田野考察,探究传统文化资源状态、现状思考、开发保护以及所传达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进行调研。

2、开展关注创业典型方面的社会实践。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创业园、软件园、开发区,创新创业领军人物等,通过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学习创新创业典型的成长故事,了解所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社会就业岗位和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培养职业素养和创新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开展寻访“红色印记”方面的社会实践。可以组建学生实践团队,以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为契机,到各地党史主题纪念馆、纪念地、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寻访活动及志愿服务,,寻访慰问健在的红军老兵、亲历战争的幸存者以及红军烈士的亲属,通过访谈、录音、摄影和摄像等形式,深度挖掘抗战中的动人故事和崇高精神,探寻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4、开展“美丽中国”专题方面的社会实践。依托艺术类专业优势,以学生独特的艺术视角表达心中的爱国情怀和人文风尚,描绘大学生眼中“最美中国”,成果形式以微电影、摄影、写生作品为主等。

5、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方面的社会实践。重点帮助下岗职工和特困家庭的学生,以爱心家教、义务劳动等形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动员学生深入到福利院、贫困学生家中等地方,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和谐新风尚。

6、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展社会实践。结合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研实践。根据方案规划的进程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广泛收集信息,通过调查、资料搜集、采访、数据分析等形式为项目的后续开展提供丰富的理论调研

基础。

(三)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高职院实施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地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注重提高学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肯定其对各种结论、观点和司空见惯的理论提出疑问,敢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引导,将学生的质疑意识转化为实践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促使其将创新的精神充分地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检验,最终找出并认识自身差距,以便有针对性的完善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郭涛林、裴国栋.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

[2]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4]屈善孝.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5]胡舒敏.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J].求实,2006(2)

[6]徐菊芬.创业教育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功能[J].高等理科教育,2002,4.

作者简介

黄伟峰(1983—),男,汉族,江苏铜山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思政),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研究。


院校领导力项目
湖南职业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个案分析
地方性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模式的探析
高专院校美术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探索
浅析高职英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及发展途径探讨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之探究
高职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析
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困境和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高职教育可以借鉴半工半读的技工教育模式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