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驱动数学探索的主题活动设计与思考
作者:王宏伟 魏习强 字数:3447 点击:
【摘要】数学的高度抽象与严谨是很多学生学习时不可避免的难关,童话故事具有跨学科的属性,能有效降低数学的抽象性、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童话故事驱动数学探索,并对相关主题活动进行设计与思考,实现智趣相融、情理共生的教学。
【关键词】童话故事;数学探索;跨学科;主题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预示着教育改革的脚步将进一步加快,教育的目光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品性和素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数学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其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很多学生对其感到困难和无趣。因此,如何通过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将数学知识具象化、儿童化、智趣化,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学习体验,通过童话故事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为我们在此方面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一、主题活动设计的有效路径
童话故事具有跨学科的属性,可以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产生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融和交流,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通常是以公式和符号为主,抽象和理论性较强,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童话故事则具有趣味性,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熟悉数学概念和原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童话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不仅引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引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思维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此外,童话故事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综合来看,童话故事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和创意的教学手段,适用于各个年级和学科领域,是进行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的有效路径。实践由童话故事引入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二、主题活动设计的具体策略
主题活动离不开四个核心要素——情境、内容、活动和结果。如何更加具体地运用数学故事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本文将其设计与实施框架概述为“131”智趣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一个主题、三级探究、一组评价。
(一)拟定“一个主题”
主题,可以有很多种类:故事、问题、情境等。本文阐述如何选择、拟定合适的数学故事作为跨学科教学活动主题,可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研读教材,抓住学习目标
主题的确定、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材。教材内容可变,但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后得到的知识与经验、情感与态度是不变的,所以拟定主题时一定是与教材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以北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扣子》为例,该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在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提高学生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2.剖析教材,抓住载体特征
了解教学目标之后,探究思索本课时的知识载体是什么、为什么。同样以《分扣子》为例,为什么在编写《分扣子》之时,编写者要选择以“扣子”为载体让学生去操作、体验与了解分类?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扣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的衣物上就存在扣子,学生对扣子更具熟悉感。第二,扣子的形状、颜色、扣数多样,学生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所以,载体要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学生熟悉,生活中常见;二是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将其分类,分类标准应是学生容易发现的外部特征:颜色与形状。
3.跨学科衔接,拟定数学故事
抓住特征,联系生活,更换载体,跨学科衔接,拟定数学故事。扣子,在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其实已经没那么常见,如果依旧采用扣子为载体,不容易寻找或是创造出学生觉得有趣的故事与主题,那就更换。此外,要跨学科,就要将数学故事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所以,综上考虑,结合数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将“分扣子”更换为“分巧克力”。借鉴巧克力工厂电影,可通过参观巧克力工厂的过程中遇见突发事件,将“分巧克力”这一实践活动串入其中。同时,借助巧克力工厂这一完整的故事情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他们所喜爱的巧克力制作,实现跨学科教学。步步深入,步步串联,从而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拟定“一个主题”。
(二)设计“三级探究”
有了数学故事作为主题,就是定下基调,“趣”味已有,只待数学之“智”。“三个活动”就是“智”的体现:导学、反馈、提升。导学环节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反馈环节关注巩固与练习,提升环节关注拓展提升与迁移运用。
1.导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应是一位引导者,学生在主题活动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故事情节的渲染下,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应适时抛出实现活动学习目标的核心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分巧克力》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借助故事情节,在巧克力洒落一地之后,适时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这些巧克力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事物的显著特征,确定分类标准,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基础。紧接着让学生按照活动要求,独立分类、同桌交流。这便是导学,让学生放开思维,独立思考、实践,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2.反馈:教师组织,小组展示
教师应是一位组织者,学生是主题活动中的学习主体,需要教师适时组织他们进行展示交流。如《分巧克力》的主题活动中,导学之后,让学生上台反馈,将讲台归还学生。有的学生会一次分类,有的会二次分类,教师组织不同的小组展示不同的结果,让孩子们再次动手分一分,学生的经验就有了积累。
3.提炼:拓展提升,迁移运用
温故、知新,而后提升、迁移。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新的方法与知识,不能只停留于了解,需要融会贯通而后运用,便提升环节。如《分巧克力》的主题活动中,在分“巧克力”活动的二级分类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了活动的难度,借助故事情节,引出“小矮人”,让学生按不同标准分更多样的小矮人,学生掌握了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既初步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征、抽象出多个事物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又帮助学生认识到兼用多种同样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先后顺序不同,但最终结果一样。
(三)形成“一组评价”
有过程,也要有结果。“一种感悟”可以是归纳积累,也可以是反思总结,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回顾与反思。因此,主题活动的“三级探究”结束后,要让学生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收获。
三、主题活动设计的多元评价
主题活动式学习改变了教师的一言堂地位,改变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也可邀请家长和其他活动参与者一起参与评价,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而评价内容不再一锤定音,学生的参与、表现、合作、展示、创意都成为评价要素,体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
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真实性。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过程性评价也使学生对于活动中的材料收集十分重视,他们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展身手,获得成功感与满足感,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悄然间已得到升华。
四、主题活动设计的再思考
运用童话故事设计的跨学科主题活动毫无疑问有着巨大的优势:智趣相融,情理共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依旧有着较高的限制:第一,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要运用数学故事设计并实施跨学科主题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并有足够的经验和信心来开展活动。第二,对时间与资源要求高,要设计和实施好此类活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同时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
因此,通过运用数学故事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和实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投入,但其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并加强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本文系广东省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故事化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YQJK63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