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校管理转型

作者:刘松 字数:4401  点击: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管理需要深入思考、科学规划,从顶层设计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管理体系,这既是管理者角色转换的需要,也是管理者责任担当的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学生发展;学校管理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作出的最优选择。小学教育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储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管理者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基点,为学生提供载体支撑,使核心素养为学生发展蓄力。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人,教育要适应不同的生命,培养学生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的能力。

一、以“文”载“道”,为文化管理提供发展的空间

建设高品质的学校,一定拥有专业化的管理。从管理发展上看,要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对接,结合校情建立既开放又具有稳定特质的学校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转型是对学校科学管理的新发展,是学校管理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一)锻造品格,引领“至真”世界观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态化发展的过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特征,是支撑学校存在、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学校创设了“一廊二室三角”红色文化展示区。“一廊“即红色文化宣传廊,用党史讲好中国故事;“二室”即党史知识分享室、红色故事宣讲室;“三角”即“红色文化图书角”,“红色文化绘画角”“红色精神信念角”。让学生从党百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中汲取成长的力量,领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明白中国历史发展之道就是中国前进的方向。

(二)涵养品性,树立“向善”人生观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综合保障。凤鸣小学以“向善向上,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深挖“诚善文化”内涵,以“独善其身、兼爱天下的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以“诚立天下 善行一生”为校训,“诚”是向内,是做人的根本,以诚养心;“善”是对外,是做人的高度,以善养德。教学楼两庭四廊,一楼“诚善堂”传播诚善文化,二楼“百善墙”意喻“善”有百种姿态,每一种都很美,“善”不分大小,每一种善行都温暖人生。学校通过“三善礼”引导学生从“知善”“向善”到“成善”,引导学生从日行一善到日行多善。一个个“诚善”目标的达成,成就师生的“诚善人生”。

(三)锤炼品行,构建“创美”价值观

文化不仅仅是外显的物质文化,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工的行为也彰显着文化内涵。凤鸣小学的“诚善文化”为年轻的教师团队传递了“合力、合作、和谐”的力量。学校通过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师徒结对帮扶、班主任工作沙龙、教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拓宽教师成长的渠道,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师团队。

创造是智慧之最美,学校的诚善农场有学生亲手种下的蔬菜瓜果,传统文化长廊有学生亲手创作的书画,幸福厨房有学生亲手煮的菜,家务劳动有学生忙碌的身影。善待父母,善待手足,善待亲朋……美在劳动中,美在创造中,美就在每个人的行动上。通过文化培育一种精神,涵养一种品性。学生被浓郁的诚善文化氛围包围,触动于情、感动于心、启动于行。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烙刻出本校独有的文化印记。

二、以“静”衬“动”,为课程管理提供发展的支撑

(一)从“学科本位”向“学科综合”转化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完全依赖相对独立的国家课程无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因此开发一套适合本校学情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我们尝试以课题为引领,以主题整合的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由语文、音乐、美术、道德等老师联合打造《知善》主题综合课程,从语文课朗诵《三字经》,到音乐课中学唱《六尺巷》,再到美术课画善,制作善的工艺品,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善文化的魅力。整合后的课程真正把孩子放在学习生活的中央。从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使学生发展为更健全的个体。

(二)从“个体领导”向“多元参与”转化

校长领导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施课程领导来实现的。但课程领导不只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以校长和教师为主体,同时兼顾家长、学生、教师等相关者的多元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合作共生的过程,不仅需要校长、教师的合作,也需要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学校为了充分挖掘善文化资源,构建以“善”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联合家长、企业家共同开发了“励志故事篇”“诚实守信篇”“勤奋刻苦篇”“和谐生活篇”等系列善德教育读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以全人发展的理念设计课程,引导孩子修身立德,形成健全人格,积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化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任何课程的开发最终都要有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核心素养”的提出就要以改变终极评价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的过程性发展与核心素养对接起来。传统的“一纸试卷定乾坤”,让教育沦落为应试的工具,因此我们根据“核心素养”的六要素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将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与伙伴互评相结合;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从而全方位推动学生发展。

三、以“情”启“智”,为教师管理提供发展的动力

过去学校推行层级管理的方式,依靠制度、规定约束和管理教师,造成管理机制的僵化。学校尝试推行将人文关怀与专业成长互通、情感交流与理性评价共融、责任担当与规章制度并重的“三轮驱动”变革。

(一)心有所属,营造精神家园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凝聚人心,留住人才。

首先用事业留人。为满足教师发展、成长的精神需要,创造机会让老师走近名师,触摸优秀,感受成功。学校鼓励教师买书、通过活动送书、利用假期赠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使教师感受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进步,体验教师工作的愉悦和幸福。

其次靠情感留心。“良禽择木而栖”,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干群关系,关心教师生活,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做到沟通无障碍。为教师提供热情、周到、个性化服务。不求全责备,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容人之短,用其所长。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管理者要搅动教师的心,让教师认同你,让教师认可你,让教师跟随你。

(二)责有所尽,营造和谐家园

学校管理的最大效益,就是让教师找寻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独特的自己。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光靠几个行政干部是管理不好学校的。学校落实“三全”管理:即学校全面精细管理,行政全程跟进管理,教师全员参与管理。计划到每一天,具体到每一件事,责任到每一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事事能管好”。学校一切重大决策都要有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应该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参与者,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作为校长,要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师生平等的位置上。要到班级去,要到师生中去,要到家长中去。了解他们的意愿,听取他们的意见,收集他们的反应,接受他们的批评。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闻过则喜,不计得失。

(三)能有所增,营造成长家园

学校管理的核心力量是学习文化,读书、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学习成为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工作方式时,学校就会形成文化共同体,教师就会追求共同的“愿景”。学校采用“书籍引学—制度督学—自主乐学—分享展学”的递进式学习方式,更新教师服务观念、追求教师卓越成长。让老教师“守家”多指导,让中年教师“持家”多展示,让年轻教师“兴家”多学习。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为年轻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规划”,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发展的力量、成功的喜悦,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四、以“疏”代“堵”,为学生管理提供发展的机会

(一)学习上自觉主动与探究

过去我们习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停地灌注,觉得灌得越多越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让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能自主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获得的是机械的知识,而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是持续的学习力。课堂结构上要有质的变化,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人的成长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就获得自觉主动的机会,从而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因此我们借助学习小组、互助团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团队中因为帮助别人而获得成功感,因为有了比较更加主动学习。

(二)生活上自立自理与服务

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寻找契机锻炼孩子,如午饭时让学生自己装饭,自己刷餐具,自己擦桌子。在午睡时,自己摆放鞋子、自己叠好被子。孩子的自立能力要家校配合共同来完成,因此亲子活动是有效方式。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学生带着礼物和精心准备的节目来到敬老院。听听爷爷奶奶的光辉岁月,再讲讲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帮爷爷奶奶捶背、按摩,给老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快乐。

(三)行为上自律约束与反省

小学生自律能力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往往在低年级教师会提出诸多要求来提醒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是“他律”范畴上的管理。当某种行为成为道德规范的时候,学生便逐渐走向“自律”。“自律”与“反省”是行为的结果,是道德规范的终极目标。因此学校编写“十种善德儿歌”强化常规落实。让美德贯穿于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检视自己行为,遵守常规。

(四)交往中自强合作与交流

为了促进合作与交流,学校积极创办各种社团,在走班重组中学生认识许多新的学习伙伴,在交流合作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学校利用天台开设了诚善农场,从撒种到施肥、除草,再到收获,学生都亲自动手实践。在斋善楼开辟了“共膳房”,孩子自己榨汁,自己做甜点,自己推销,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发展身心。学期末的综合评价手册,每个人既有对自己的评价,也有同伴间相互的评价,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在合作与交流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服务,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核心素养为培养现代人、促进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作为管理者依托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设计规划学校发展,既是角色转换的需要,也是责任担当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Z].2016-9-13.

[2]余婷.以共同体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5):29-33.

[3]孔虹.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中小学德育,2017(2).

[4]宋洪昌.名校长对教育的再思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
充分发挥县级党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阵地的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
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基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秘书职业素养形成和提升途径探析
探析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伦理要求
探讨在美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研究
大班幼儿劳动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分析
构建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外融通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初探
凸显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让核心素养在习惯养成中茁壮成长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