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方法探究
作者:张东灿 字数:2404 点击: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其重要性往往得不到重视,在学生的教育中更是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小学生德育教育却成效甚微。需要明确的是,学校不仅仅是“教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殿堂。本文正是从这个立足点出发,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成效甚微的深层次原因,再探究如何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以期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22-01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逐渐得到了普及,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德育”一开始就被视为素质教育工作得以完善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被忽视,很多小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没有正视和重新审视德育工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活动没有得到及时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成果很不理想,这不仅对当前学生的培养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力,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未来的和谐稳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其后果令人堪忧。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努力探寻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落实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德育目标。本文将首先对德育工作成效甚微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深人探讨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为何当前德育工作成效甚微
当前,我国小学的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这大多归因于以下三条: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三方(学校、社会、家庭)合作出现问题,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社会和学校缺乏参与意识。以下进行详细论述。
1.1学生的主体价值得不到重视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顾及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德育工作中,小学生并非只是活动任务的执行者,而应该被当作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接受德育的价值导向。但是,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很多小学教师只是按照德育目标去强制要求学生干什么、不干什么,学生往往没有发言权和自主权,他们往往只是德育目标的被动执行者。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虽然在表面上参与了活动,但是在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理解和接纳德育的价值与内涵。
1.2德育活动缺乏实质性内容
现在的小学德育活动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德育内容与学生成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往往只是为了德育而德育,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做过于片面化,耽误了学生的培养工作顺利进行。此类形式主义的活动,根本无法深入学生内心,而学生的不理解,无法从内心真正接受德育观念,这样的德育工作根本没有实效性可言。
1.3社会和家庭缺乏参与意识
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和家庭应该都有义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往往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社会和家庭参与性不高,或者说根本上就缺乏参与意识。这样就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力量单薄,而且德育工作一向被认为是德育处的工作,其他任课教师往往没有德育意识,其自身也许就难以达到德育要求,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2.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针对以上梳理的三点原因,下文将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寻求真正发挥德育价值的正确路径,分别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德育活动、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具体分析如下。
2.1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
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应当是德育活动的中心,他们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聆听他们的需求,让学生的需求得以真正满足。在活动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德育的内涵与价值意义,而非表面的认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首先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与接受。因此,德育活动必须要深人学生内心,结合学生情况,设身处地地考虑和顾及学生的想法与感受。例如“善行义举,争做美德少年”的主题德育活动,经过自荐或他荐的方式,通过对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行为品质的表彰,不仅宣扬了好人好事,还在全校形成了一股良好的德育风气。
2.2开展实质性的德育活动
那些流于形式的德育活动,根本无法深入学生心灵,更谈不上情感的感染与熏陶了。只有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德育活动,才容易为学生群体所接受和理解,只有这样的德育活动才有效果。例如,小学班级可以举办如“今天我是小班主任”的德育活动,给每个学生以公平的机会,让学生切身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不仅让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了提升,还推动了其自身德育能力的发展。
2.3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德育教育并非只是学校单方的事情,社会和家庭都在学生的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社会和家庭在德育活动中是不可缺席的,缺少任何一方,德育活动的影响都大打折扣。以学校为主导,协调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一起为提高学生的德育活动实效性而努力。比如,教师可以积极联系家长和一些有教育影响的社会人士,开展诸如“大家一起谈德育”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中来,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学生在交流中领会德育的真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情感和精神上的陶冶与洗涤。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级德育工作的调整与优化,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持之以恒的努力。要想改变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我们必须要认真剖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再探索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德育活动的价值。要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我们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活动,密切联系社会和家庭,发挥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影响,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