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微
作者:徐伟 字数:1903 点击:
摘要:在我国教育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环境下,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本文分析并提出了解答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为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65-01
应用题是一种描述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事件的语言。它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与此同时,两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逻辑相关性很强。它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来理清关系并解决所要的问题。那么,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运用情境教学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把小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应用题题目予以现实化以及应用题题型予以具体化,通过将抽象化问题实体化来加强小学生对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在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下,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加减法运算时,有这样一道题:衣服50元,帽子、鞋子31元和裤子60元。教师问:爸爸给儿子买了一双鞋,和一顶帽子一共用了多少钱?衣服比裤子便宜多少钱?如果爸爸需要买一双鞋子,付给店家90元,应找回多少钱?这样教师讲解题目时就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2.探索其中隐含的条件,灵活转变应用题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应用题给出的显性条件较少,相反,硬性条件比较多。许多已知条件相对隐蔽,并且数字之间的关系复杂。这种类型的应用题不仅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陌生,难以解答,而且在实际解决方案中也存在很多困难。当小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其中隐含的条件,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将隐含的问题明显化,从而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为满足不同条件的相关要求,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米必须知道的条件,学生按照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思考汽车要求的速度,从而推出应知道汽车行驶的路程以及此段路程使用的时间,然后利用“路程÷时间”公示就能算出汽车行驶的速度。通过转化题目中的隐性条件,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应用题。
3.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来自于生活,因此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本身,还应将应用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熟知的场景进行练习。
例如,关于过中秋节,同学们都喜欢吃月饼等甜食,就可以出相关话题的题目,如张老师买了100个五仁馅月饼、200个红糖馅月饼、150个豆沙馅月饼,要进行包装随机分给学生,问最多可分发给多少个同学?对于这类型问题学生会很感兴趣,马上就会去计算题目答案:100+200+150=450个,即最多可分发给450个同学。类似的应用题,能够使得学生将数学问题同生活进行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应用题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使用实物操作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用动作思维,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试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从直观人手,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从中发现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思维,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思维,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戴红梅.关于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探讨[J].学周刊,2015(9):152.
[2]许美娟.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N].潮州日报,2008年.
[3]架起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桥梁[J].作文成功之路,2015(1).
[4]刘耀.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的教学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3):33-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