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实验的“度”
作者:金小燕 字数:2499 点击:
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大家都知道科学实验讲究精确,容不得一丝不确定性。但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实验的过程、结果未必能达到老师所要求的精准度。教师只有充分考虑那些可能会影响实验精准度的因素,逐步在教学中不断剔除这些因素,才能真正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
关键词:认知障碍;材料发放;培养习惯;多元模糊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101-01
小学科学课上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还是追求精准的实验结果?许多老师过多的限定了实验的“精准”,容不得学生有半点差错,容不得学生的实验结果与科学规律之间有半点不符合。这样的“严要求”,使得很多学生在科学课前对于科学探究的无限兴趣,在真正接触了科学课后,反而消退得一无所有。多年的科学教学,使我感叹:实验,未必一定要精准的结果。关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始终关注学生的立场,学生的习得。
1.越过认知障碍,寻求实验的针对性。
实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决定着实验的精准度。科学教学不要低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但也不能高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过高或过低估计学生实际能力,都会使教育适得其反。
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一课时,许多学生认为声音是物体“动”的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为了得到这个结果,通过“挤牙膏式”的发问得到这个猜测。其实,教师没有必要这样做,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声音是物体“动”的结果,引导学生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方案,并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在活动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实验的方法、过程、看到的现象,说说物体发出声音时,它是怎么“动”的。在学生感性认识“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动”在科学上叫“振动”,从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这里,学生有认知障碍不足为奇,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及时地应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作出有效的引导,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真正认识学生科学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使探究更有效。
2.控制材料发放——优化实验的操作性
充足、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充分保证,科学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学校条件、当地环境资源等情况出发,精心准备探究材料,切忌“多而烂”,应做到“少而精”,真正使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经历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教师一股脑儿提供皮筋、尺子、试管、有水的水槽、锣鼓、音叉、哨子等材料给学生做探究实验。教师准备的材料可谓“充足”,但缺乏结构。学生无所适从,又玩这又玩那,锣鼓声、哨子声响成一片,根本听不到皮筋、尺子发出的声音。看上去场面热烈,学生探究积极,事实上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很差。
教师还要会控制材料的数量,材料发放的次序。这里可以先提供皮筋、尺子、试管、有水的水槽让学生探究,然后提供锣鼓、音叉、哨子等让学生探究。这样,通过控制材料,可以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集中精力展开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经历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效率。
3.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老师在学生探究思路不清的情况下,甚至连研究问题都不清的情况下,就匆匆让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科学探究活动场面热闹,学生探究非常投入。但实质上,这种深究活动目的不明,方法不清,活动无序,探究缺乏科学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如在《探索纸的秘密》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一些用纸制作的物品后,就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知道它们都是纸呢?有什么办法?”于是出现了“撕、刮、水泡”等方法,下面的活动才能按这些方法一一去探究。在“区别纸与塑料”这一活动时,拿出两块表面上看极相似的塑料和纸,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两种材料各是什么?”然后商议“你有什么办法识别哪块是塑料,哪块是纸?”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水浸泡,还有的说撕撕看……真是百花齐放。接着,学生按各自的办法进行活动,得出结论,科学地区别了纸与塑料。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养。我想: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把“动手前先动脑”作为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来培养,那么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必将随着习惯的形成而提高。
4.多元模糊评价——追求过程的成就感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的科学学习,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与反思,学生互相评价与反思,师生互相评价与反思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科学素养的水平,促进自我发展和全体同学的发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如在了解“纸的发明与制造”这一学习活动中,先提出“纸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制造的?”这一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肯定评价。当学生阅读完资料,知道了造纸的一些工艺后,教师说:“这些介绍过于简单,如果你想更多更详细地知道造纸的工艺,有什么办法?”有的学生说:“查阅资料!”有的说:“看电视、光碟钿”有的说:“咨询别人!”有的说:“上网查阅!”还有的说:“利用业余时间我们小组组织起来去造纸厂参观。”……这时候,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首先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结果,使学生了解和知道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在肯定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评比出适合大家又可行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下阶段的探究学习、思考观察指明了方向。
如何在“不精准”中,不断追求实验的“精准性”,不断追求实验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科学老师准确把握好其中的“度”。
参考文献:
[1]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