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分析
作者:朱全思 字数:2524 点击: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也随之做出了调整,从原来的单纯理论教学法转变为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知识体验为中心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信心有兴趣,能体会数学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有知识构建体系提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通过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的基础上积累新的知识经验,使其相互作用,借此来充实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分析;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57-01
引言: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建立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小的时候,老师总是说“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现在在小学教学中较为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它为小学生古板的课堂教学过程增加了趣味性,它还有利于解决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有效的解决了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存在数学。将其搬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的联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其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学生还能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根据三角形的形状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什么东西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它是不是能做成别的形状吗,”这样的问题是学生能够回答上来的,又觉得这样的问题在数学课上新奇,开始积极的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展开思考,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探讨,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结构具有稳定性”这一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又比如在教学几何立体图形构造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教室这个几何图形,向学生提出教室有几个点、几个面、几条线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长方体的了解。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重现,不仅能使学生热情饱满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2.开放思维,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重心并非是理论知识以及题海详解,而是一种实践活动,简单来说,路上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获得数学知识,去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的作用到实践中去,而不是一味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学习数学的素材,但这些教学素材需要经过加工才能真正的转化为数学知识素材,要将这些素材通过整理、分析、归纳等步骤,得出数学的定义、规则,再将类似的知识点迁移到类似的问题中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数学。教师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去培养学生主动创造数学的思维性,在经历过创造数学这么一个过程后,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说,教师在教学一年级《它们有多重?》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创设菜市场购物这样一个环境,将教学内容的设计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认识计量单位克、千克等等,再将学生分为两两一组,让他们进行单位换算,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不难看出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如果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或者有不同的方法时,他们会发出质疑的声音,出现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并汲取别人的想法。设计这样的小组合作环节,不仅是满足学生在认知上的需求,更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课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日常的生活中,掌握数学这一工具的使用方法只是基础,学会运用才是重点,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比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师贴墙砖,需要买多少块墙砖等等。或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安排学生观察三角形这一性质被作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在学生进行观察发表意见后,教师呀再进行补充,如房梁、电线杆、自行车等,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将知识点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数学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进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数学的眼睛,学会站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发展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数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