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探讨研究
作者:毛恋 字数:2434 点击: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的人文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价值观念的中流砥柱。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所应该具备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审美体验,落实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进而有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困境,从探究综合性学习、创建思维导图、创设生活化情境三个方面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意义;合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53-01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正向引导。语文课堂除了要向学生传递必要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肩负起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家国意识的重要责任。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我们语文教师需要看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遇到的困境,积极开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有效路径。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困境
1.1 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忽视核心素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拘泥于“应试教育”,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和书本框架给学生讲授重点知识,课堂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缺少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教师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过度依赖书本和教师,缺少独立思考的意识。在缺乏新意和互动环节的课堂上,小学生很容易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比如在讲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很多老师会选择范读,范读过后直接给学生翻译古诗意思,最后布置课堂作业。学生没有朗读和思考的机会,在以后的课堂上会愈加依赖老师的讲解。
1.2 小学生学习能力差,缺少正确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自制力差、学习能力不强,课堂上交头接耳、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会导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逐渐缺乏人文素养和审美体验。其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语文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熟练记忆书本知识有利于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传递文学知识、弘扬优秀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尤其喜欢死记硬背,背过之后甚至不明确字词的写法及古诗文的含义,更无法体会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效果并不乐观。
2.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发综合性学习模式
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如果我们教师过于挤压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空间,学生就容易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需要我们教师丰富教学活动。教室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课堂,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主题开发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开辟第二课堂。比如在学习《春天来了》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感受溪水的欢唱、花草的美妙,并在体验之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我眼里的春天”。其次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在学习课文《美丽的西沙群岛》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记叙顺序,并总结作者描写群岛、珊瑚、鱼群等所用的写作手法,根据这些写作手法自己写一写短句子在课上朗读。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2.2 创建思维导图,扩充完备知识体系
在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书中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创建简洁化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扩充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结构图。首先通过分析文中作者描写桂林的山、水的句子,总结出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同时让学生思考,作者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山奇、秀、险的特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描写,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出思维图的大框架,让学生进行填充和扩散,尊重学生的开阔思维和创新思路,有利于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2.3 创设生活化情境,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上,除了讲解教材知识,我们还应注重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如果认真观察和体验,语文学科所蕴含的哲理、表达的情感、倡导的价值观,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缩影。比如在讲解课文《挑山工》时,我会布置给学生任务,观察社会中的苦力劳动者(建筑工人、清洁工等群体)的劳作方式与对待困难的态度。结合课文中的配图,让学生自主对“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深刻含义进行总结发言,加深学生的感悟,从而将勤俭、踏实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在积极文化的影响下,提高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3.结语
小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价值观念尚未养成。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肩负重任,必须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综合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创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扩充完备的知识体系;创设生活化情境,不断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的生活化水平。只有这样,语文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游文玉.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核心素养培养[J].新课程(中),2018(04):33-34.
[2]王雯佳.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J].中华少年,2017(28):58-59.
[3]朱柯坷.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