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让诗“教”回归到“读”的本质

作者:梁樱 字数:2520  点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36-01

“部编版”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古诗文的比例非常高。不少老师和家长对此提出了质疑,觉得这是穿着新鞋,走回了过去死记硬背的老路,担心孩子们年纪小,不具备理解古诗文的能力,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负担。但是,更多的人对此却是赞誉有加,认为这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举措。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古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是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优质材料。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老祖宗传给了我们最简单的方法——诵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读书人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诵读的教化。惟于“读”中,人们才能最好地感知诗意、最深地感悟诗情、最快地投人诗境。古诗文教学就是回到原点,让诗“教”回归到“读”的本质。

1.以读促思、知文晓义、感知诗意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邃。小学生学古诗文固然需要老师教授,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一味用力“教”,教得多,教得深,那就教过度了。有些老师罔顾学生的认知水平,急功近利,狂风暴雨般地讲解,往往使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也有些老师忽略诗的整体感受,大刀阔斧地把一首诗砍得支离破碎,一字一句地解释翻译。对此,我赞同古人“不求甚解”的提法,也没有人解得好,不如让孩子在反复的吟诵中感受体会。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诵读指导上,这个“读”,既不是一个劲儿地“傻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一般有口无心地“呆读”,而是要体现由生到熟、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学习过程,有目的、有层次、有效果地读。除了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达到以读促思,感知诗意的作用。对此法古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方法都是教导学生通过诵读达到知文晓义。

除了诵读方法的指导,诵读方式也不容忽视。教师要丰富诵读的方式,或范读、或听读、或轮读、或齐读,要让学生去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停顿正确,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吟哦,学生必然会被诗的音乐美、意境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对诗情的感悟及对诗境的体味。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停顿正确、节奏鲜明的朗读能使学生敏锐地感知诗意,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2.反复吟诵、触摸语言、感悟诗情

古诗文蕴含的情感就藏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眼睛看是看不分明的,唯有反复的朗读、吟诵,通过声音来感受和欣赏诗歌才能使人人情入境。读者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醉情痴,通过声音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能有效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吟诵正是培养学生感悟诗情最直接、最有效方法之一。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反复吟诵,从声调的抑扬顿挫里反复“触摸”诗中精妙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的气势和情味,这是单纯地默读或牵强附会的讲解所领悟不到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鹤雀楼》脍炙人口,诗人即景生情,运用朴实、形象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两点哲理:一是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二是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就必须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情、景、事、理妙合无痕,涵蕴深厚,耐人寻味。学生读之琅琅上口,诵之心领神会,吟之意气风发。

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固然能传达出诗歌独有的意味,但教师不要拘泥于朗读的技巧,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正如大师王国维所说:“有真性情方有新境界”。我们要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之中,以对诗歌的理解去吟诵,哪怕他的咬字不清楚,哪怕他的声音不完美,只要用心去读,用情去读,全情地投入时,孩子读出的就是浓浓的情。

3.吟诵玩味启发想象渐入诗境

诗的意境是诗人情感和生活的和谐统一。然而隔着千百年的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诗人相去甚远。古代交通落后,万水千山的阻隔,夫妻、亲朋之间的相思之苦难以想象。因此古人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慨,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触,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感动……而现在,人们享受着高科技时代各种交通工具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想着对方了,飞机、高铁、汽车、轮船……不日就可到达,真正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电话、电脑、手机微信就可实现交谈,甚至在遥远太空中也可与地球的人们视频聊天。“明月千里寄相思”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有几个现代人可以真实的体会呢?更遑论是小小的孩子们啦!

《静夜思》教学中,教师先是播放视频——月亮在云中穿梭,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老师一番感慨:“皎洁的月光照在窗前,多么美好呀!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远在他乡,只能望着天上的月亮思念着家乡和亲人……在课堂中,老师使出浑身解数,有的引进音乐元素,又弹又唱,课堂气氛热闹非凡。有的使出美术手段,让学生边描边画,花样百出反而把教学搞得不伦不类。这干巴巴的讲解孩子怎么会有兴趣?这假惺惺的作秀怎么可能激发他们的情思?

怎样才能使学生到达诗人所处的时空,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呢?重要的一点就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引导学生用想象去补充生活,用思考去扩展生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必须学生诵读来实现,以情带读,反复吟味,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人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人忘我之境地,就会通晓诗人的心情,欣赏到优美的意境。

诵读的最高境界是人情入境,老祖宗很早就已经认识到吟咏对于感悟诗情上的妙用了。千百年来,无数的学子端坐在学堂里,在“吟哦”中学习、玩味古诗文,这就是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吧!那些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人其境,非吟不足以得其趣,非吟不足以得其味。

我们生长在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孩子读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诗的素养将会使他更加聪颖、更有灵性。


“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及其意义
儒家伦理视野下的“亲亲相隐”
“挑战杯”系列竞赛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研究
巧讲“烷烃的系统命名”
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论思政教育载体平台的教育特色及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大学新生入馆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职业技术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对策探索
从外部环境分析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