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幼小衔接的新问题和新思路
作者:程柳燕 字数:3573 点击:
[摘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升级,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幼小衔接教育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学生教育工作中的热点话题,并且已经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出现过度关注教育的问题,致使衔接教育成为“超前”教育。为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帮助幼儿园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发展观,各幼儿园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衔接措施。基于此,就新时期幼小衔接的新问题和新思路展开论述,旨在总结衔接实践工作,为广大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新思路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带动下,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然而,人才竞争压力也逐渐对教育事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由于就业问题突出,大部分家长都出现教育焦虑情绪,频繁给孩子报补习班,同时学校也在积极提高自身的办学实力,不断加大教育力度,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业负担,导致教育教学工作偏离核心。同时,新时期下的一些改革措施,对制止义务教育工作恶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受此影响,幼小衔接教育也逐渐实现了返璞归真,正在以更加科学的方式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新问题——对衔接教育的错误认识
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幼儿家长的配合,更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在幼小衔接教育上存在的认知误区,以便为幼小衔接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存在过度焦虑的问题。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他们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出现焦虑情绪,在评价幼小衔接教育效果时,以孩子是否掌握快速运算法、学会的汉字数量等为标准,扰乱幼小衔接教育的正常实施,出现过早教育的问题。其次,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部分幼儿园依然强调“智育”,为教师提供的支持工作不够丰富,且着力点依然在“智育”层面。最后,部分教师不注重学习管理。幼儿园的工作以认知教育为主,使小学的教育工作融入了知识教育。面对这一变化,部分幼儿园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只是设计一些习惯养成、独立能力训练等衔接内容,导致幼小衔接教育内容不全面。
二、新时期下幼小衔接教育的新思路
(一)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生活存在的差异
做好幼小衔接教育,还需要幼儿园教育掌握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生活的差异,为教师探寻科学的衔接新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从整体来看,幼小衔接教育要想走出认知误区,以全新的面貌促进幼儿的成长,需要适当丰富学习内容,并且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游戏活动中增加学习任务,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和自控力。此外,教师以及家长还需要转变育人焦点,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
(二)进行积极引导,转变家长观念
在“双减”政策下,幼儿园要想更好地落实幼小衔接教育,还需要做好家长教育工作,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进而放慢幼儿的成长速度,更深入、更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教育。通过积极、科学的引导,让家长意识到幼儿成长和发展真正需要的教育,从而培养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致力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例如,通过“快问快答”的方式向家长提问,让家长给出“第一反应”的回答,唤醒他们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心。问题设置如下:1.小学生的口算,“准”和“快”,哪个更重要?2.“握好笔再写字”和“随便怎么拿笔,能把字写出来就行”哪个更重要?3.“好成绩”和“好习惯”,哪个更重要?4.“孤僻的优等生”和“快乐的普通生”,你更愿意孩子成为哪一个?5.“快乐的优等生”和“快乐的普通生”呢?在实际调查中,绝大多数家长都会给出符合幼小衔接教育理念的答案。此外,这些问题也会让家长反思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表现,引导他们“慢下来”。与其他方式相比,“快问快答”帮助家长提炼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关键词,有效纠正了他们在教育上出现的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拓展教育时,才能更好地与家长联手,共同帮助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三)幼小学校联手,推动幼小衔接
从各方面来看,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有着较大的差距,不仅学校的外在环境差异大,而整体的氛围也不同。所以,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幼儿园教师需要借助实地参观小学学校,让幼儿初步感受学校氛围,使他们在大脑中记住小学的样子,进而让幼儿对即将迎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渴望。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便每年组织幼儿走进小学,感受小学的整体氛围。同时,幼儿园也会邀请小学生走进幼儿园,并且让幼儿知道本次来到幼儿园的“朋友”是小学生,自己即将成为他们的同学。这样,借助与小学的交流、互动,幼儿园为幼儿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将很多小学元素融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中,迈出幼小衔接的第一步。其余时间里,教师可以借助参观教育,对幼儿进行启发教育。例如,笔者组织幼儿用积木搭建自己看到的小学学校,也可以搭建自己想象中的小学学校,使幼儿更深入地体会小学生活。在幼儿搭建的过程中,笔者也与他们进行互动,引导他们畅想“自己心目中的小学生活”。通过这样的联合教育,我们不仅能看到幼小衔接真正落到实处,还可以让幼儿真真实实地获得小学生活的初体验。
(四)教师转变观念,科学创新内容
1.设置游戏任务,增加活动难度
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需要教师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逐渐改变教育模式,并且适当增加活动的难度。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多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内容以培养幼儿语言、情感等为核心,整体较为简单,并且时间较短、任务轻松。相比之下,小学阶段的每节课都是45分钟,教学内容变得系统、丰富,难度明显提升。此外,小学阶段也是借助教材,让学生从书本中找知识,在生活中用知识。如果没有衔接教育,很容易让升入小学的幼儿出现严重的不适应表现,而过早的教育,又会失去衔接教育的本质,同样给幼儿造成不小的学习压力。为此,幼儿园教师可以逐渐在游戏中融入学习任务,科学地增加活动难度。
例如,在衔接教育中,笔者以“时间”为主题,设计了“我的时间我做主”的游戏。这一活动为期两周,由不同的任务组成系列活动,体现小学教育的系统性和探究性。活动之初,笔者根据幼小衔接教育的需求,结合小学的众多学科设计了游戏活动。如根据语文学科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需求,笔者设计了时钟国王、金老爷买钟的“故事会”,组织幼儿围坐完成晨谈任务;根据数学学科培养学生数感的需求,笔者设计了“认识时钟”的活动,在故事会的基础上,问幼儿:故事中提到的时钟是什么?大家了解这位“朋友”吗?随后,笔者组织幼儿认识时钟的秒针、分针、时针以及上面的数字。此外,在幼儿园的绘画课上,笔者也结合联系小学的美术,要求幼儿画出时钟。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绘制出各种各样的时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些活动中,笔者都融入了学习任务,同时也逐渐提升学习任务的难度。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中,内容更具针对性,也形成了系统的教育内容,很好地对接了小学教育。
2.联系小学教育,锻炼独立能力
进入小学生活之后,幼儿开始背上书包,独自走进校园,脱离幼儿园的全方位照料模式。为此,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转变,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以笔者的教育经历为例,联合家长给幼儿设计“生活能手记”实践活动。通过钉钉、微信等信息平台,与家长沟通幼儿园开展的整理书包、衣服的任务。幼儿园负责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引导幼儿建立整理书包和衣服的意识以及掌握相关技能,同时联系家长引导孩子在家中实践,为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前期很好地纠正了家长对衔接教育的认识,所以在实施家园联合教育时,家长都积极给予支持,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值得称赞,在孩子整理时,会让孩子知道进入小学之后他们与书包为伴,将书包看做自己的朋友,爱护它,保持整洁。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特点更为突出,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以认知教育为核心,从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上设计教育内容。同样,幼小衔接教育也不例外,幼儿园需要发挥教育引领者的作用,及时、有效地纠正各方在思想、认知上的偏差,为科学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做铺垫,及时从“早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低效教育模式中转回,回归教育初心,让教育工作真正影响幼儿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若昀.在幼小衔接中落实“双减”政策让幼儿教育返璞归真[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3(01):192-194.
[2]刘善.“双减”政策背景下幼小衔接问题与对策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04):16-17.
[3]曾广玉.“双减”政策下幼小衔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J].成才之路,2023(0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