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内涵及培育方法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师在明确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宗旨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形式,把地理核心素养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优秀品格和关键能力融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全面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1-0159-04
  一、 实施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知识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加广泛的要求。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设置教材和教学的课程标准。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体现了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是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对全方位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二、 课程现状
  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下,初中地理课堂已经有了较大改变,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而是能够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进行引导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主体不够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受限于教师观念、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课堂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②课程内容落后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文地理内容,明显与新变化、新发展不符。③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地理课程在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大的改变,是育人目标的全面提升,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地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缺乏足够的理解,对目标要求下的新教学缺少一定的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实现初中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
  三、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内涵及培育方法
  初中地理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建立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是学生秉承人地协调观,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方法和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并落实行动与实践的能力和意志。四个方面各有侧重,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成功的地理素养培育必然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品德等为目的的全面教育(见图1)。
  如何实现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地理教师需要在充分理解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实践方法,达到育人目的。
  (一)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人地协调观是指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价值基础,也是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于使学生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时候,理解并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教师可以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入手,分析地理现象和原因,再反向思考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得出人地互相影响,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结论。八年级下册《东北三省》“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北平原北部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因为气候冷湿,沼泽广布,人烟稀少,这是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经过人类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原先的沼泽开垦成了耕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有利之处是耕地面积的扩大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一定时期内解决了我国粮食不足的问题。不利之处是破坏了原先的湿地生态环境,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土壤成分的改变、区域内气候的变化等。现在,把留存的湿地和一部分耕地划定为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和自然互相协调、共同发展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思路引导,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是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区域认知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特征,应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具备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能力。课程标准首先对地理课程内容按照“地球—地表—世界—世界的区域—中国—中国的区域”的顺序,引导学生以从大到小的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视角看待区域,建立空间概念。其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及内容,设置了不同层次素养的要求,达到培育区域认知能力的目的。区域认知素养包括:①具有从区域视角看待地理事物的意识和习惯。②能够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③能够评价区域发展状况。三个层次的要求由浅入深,逐层提升。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内容唤起学生的认知习惯,强化地理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如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先利用《四大地理区域图》引导学生从大区域——中国及周边环境聚焦到更小范围区域——西北地区,这是区域学习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应具有的认知习惯。接着强化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海陆位置特点是深居内陆,造成本区的显著特征是干旱,分析出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特征。这是从位置到气候再到农业特征的区域特征认知方法的应用。在西北地区内部,东部和西部地区降水有差异,导致草场类型、牲畜品种的差异。而在有水源的地区,又发展了灌溉农业,种植业发达,这是用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分析区域的差异。西北地區瓜果业蓬勃发展,但缺水依然是主要制约因素,传统灌溉设施坎儿井和高科技灌溉设施相结合是解决途径,这是对区域发展的评价和建议。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要求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体现得更完整、更系统,反映出课程标准对八年级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的要求更高。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模式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
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研究
用档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树立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提升企业凝聚力的四大核心策略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
充分发挥县级党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阵地的作
初中体育1000米跑的训练指导技巧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