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生命观念实践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心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点不仅能让学生们意识到生命的本质,还能让学生们意识到生物学科与环境及自己生活的关系。为了开发学生们的生命观念,教师需要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鼓励学生们进行参与分析,并结合特定的教学资料进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们逐渐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和完善的价值观。基于此,文章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生命观念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命观念;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1-0115-05
一、 引言
生命观念主要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通过教导学生们认知相关事件,发表自己的感想,有利于让学生们形成完善的思维品格。陶行知曾经提到过:教育的内涵即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培养学生形成生命意识,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指导中培养学生们的生命观念,通过凸显生物学科的内涵,鼓励学生们进行实践分析,以期开发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二、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价值
生命观念是对生物学相关事件、运动现象、生活观念的解释与阐述,通过指导学生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生物规律,掌握关于结构、进化、稳态、物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可以借助生命观念体现出生活现状,并体现出生活活动的价值。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通过培养学生们的生命意识、理性思维能力,并根据特定的案例进行科学探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高中生物学教育的重点。另外,教师也要回归课本内容,通过让学生们意识到生命与生活的关系,在阶段性学习后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让学生们在不断反思、不断认知、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本质。总之,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开发学生们的生命观点,通过塑造出个性化的教学情境,体现出“生命现象及生命规律”的内涵,可以让学生们在认知生命、生活本质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生物核心素养。
三、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一)基本内涵
生命观念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凸显出生命、物质本身的特点,通过鼓励学生们自行观察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内容,再结合特定的思维、问题进行阐述,可以让学生们在自主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意识到生命的本质,通过结合相关教学目标拓展个性化的案例资料,在给予学生们专业、正确解答的过程中加深学生们对生命的理解,形成生命观念。
(二)主要内容
生命观念主要涵括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态与平衡、进化与适应方面的内容,各个理念对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结构与功能。主要需要学生们理解各个物质的特点,通过探索生物学科内容的过程,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说明比如神经、细胞的结构与特点,通过视频案例、图片案例体现出物质的构成,方便学生们在自主思考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另外,在拓展性学习中,教师也要充分体现出各个物质结构的变化规律,通过做好思维方面的引导,指导学生们从生命活动出发,再根据物质的结构特点理解物质本身,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各类器官、各类结构的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们理清不同物质的因果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们完善自己的价值观。第二,物质能量观。由于所有生命系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故教师需要体现出物质的变化规律,通过体现出物质的输送特点,让学生们意识到能量的变化规律。比如植物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光能,再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化学能,生成适合自身生存的能量。肉食动物获取能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进食,通过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满足各类物质的基本需求,而这一过程中动物体内也进行了能量的转化。因此,在课堂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意识,尤其是指导学生们意识到能量的变化规律,并根据不同物质的特点展开具体的探索。第三,稳态平衡。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不同物质的状态都会发生一定变化,以此满足不同器官的能量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说明稳态与自我调节的关系,尤其是物质的分工作用,可以让学生们在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局部、整体之间的关系。另外,教师也要说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通过鼓励学生们在探索生物学知识点的过程中意识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们理清各个知识点的内涵。第四,进化适应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不同生物都会在自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化,以此满足环境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凸显出环境、生命的变化特点,通过凸显出物质多元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意识到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本质,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狀态,也能让学生们形成完善的生命认知意识。
四、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生命观念实践措施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突破生物学科重难点
生物学科主要阐述了关于生物的知识点和事实,故教师需要构建生活化情境,通过帮助学生们认知生物学科的内容,有利于让学生们根据知识点细节思考生物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需要构建适合学生探索的情境,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进行知识重构,以期提高学生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细胞的癌变》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使用信息化技术播放出一个生命由出生到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们自行分析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事情。其中,教师可以说明造成“癌变”的原因,即“致癌因子诱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过程,然后告知学生们细胞癌变与细胞的其他变化都是不同的,而癌细胞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想到了关于胃癌、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前中后期的不同变化,于是查询了关于部分癌症的知识。在实际探索中,学生A提出“几乎所有早期癌症,都是可以治疗的,比如说早期肠癌,它会让人们的大便习惯发生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大便次数增加,部分病人一天甚至可以排便十几次。大便的颜色也能帮助判断肠癌,比如说暗红色的大便,就可能意味着大便中有血”。学生B则提出“电视剧中经常会提到癌细胞转移这一观点,可以见得癌细胞的增殖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发生癌细胞转移,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很难救治了”。针对此,教师可以播放《我不是药神》中的片段,并提出相关问题,即关于治疗白血病的神药——格列卫,这个药的主要成分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它可以抑制酪氨酸蛋白酶过度活化而诱发的细胞失控性增殖现象,相关研究中也发现病人的9号、22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这是为什么?在该问题的探索中,学生们发现9号、22号染色体本来就是非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在格列卫的作用下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染色体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