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型项目式学习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项目式教学能够有效契合我国教育改革方向、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但由于项目式教学需要颠覆现有教育体系,同时应用难度大,应用耗时长,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以上客观因素影响下,项目式学习并未在我国中学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为解决项目式教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微型项目式学习应运而生,在继承了项目式学习的优势的同时也能够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文章基于项目式学习和微型项目式学习的概念,以及微型项目式学习与大项目学习的差异出发,阐述了基于微型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工作的意义,最后以初中生物为例,从主题选择、教学前期分析、框架问题设计、微型项目实施和评价体系五大角度阐述了基于微型项目式学习开展环境教育的基本流程,一方面希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希望帮助初中生物学教师做好微型项目式教学工作、强化环境教育乃至学科教育水平,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微型项目式学习;环境教育;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1-0105-05
自2010年开始,我国便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并在近年来做出一系列大改动,人才培养的导向也从“坚持能力为重”丰富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再浓缩为核心素养,其核心万变不离其宗,均表达了我国对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以学生分数为主的教育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中小学均将学生能力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生物学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初中生物学的重要性在近年来不断提升,学科综合性持续提高,更考验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即使是中考也围绕学生的环境意识、生命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考查;最后,虽然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刚刚经历改革,但仍有大量初中生物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方式枯燥,学生的主体地位显著不足,对初中生物学教学效果造成巨大影响,学生缺少思考,缺少合作,缺少实践,难以形成生物学学科意识。正因以上三部分原因,微型项目式学习有望打破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解决学生能力提升问题,强化教师环境教育乃至初中生物学学科教育质量,这也是文章将微型项目式学习开展环境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一、 相关概念综述
(一)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最早由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杜威提出,杜威认为教育应当为学生传授有价值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应当是学生“从做中学”当中得来,这一观念启发了大量教育领域人士,并由此诞生了项目式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从概念来说,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依靠合作完成某个项目,并在项目当中获取知识与经验,强化自身多维度能力;相较于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同样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师生关系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大致相同,但项目式学习的最终产物往往是一项产品,一部作品或其他具体的物品,学生在制作该物品时会驱动自身多维度能力以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和能力共同完成作品,但问题式学习的最终产物是一个被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实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可以说项目式学习更贴近实践,而问题式学习更贴近能力与思考,正如实战练习与沙盘模拟之区别;此外,项目式学习与任务驱动式学习法的区别也与问题式学习的区别类似。
(二)微型项目式学习
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项目式教学能够有效契合我国教育改革方向、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但由于项目式教学需要颠覆现有教育体系,同时应用难度大,应用耗时长,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以上客观因素影响下,项目式学习并未在我国中学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为解决项目式教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微型项目式学习应运而生。所谓微型项目式学习,核心在于保留项目式学习的独特优势,缩小项目规格,使其小到可被常规课程所容纳,方便教师灵活运用微型项目开展教学工作,并将微型项目与常规教学相融合。一般情况下,拥有以下6点特征可被称为微型项目式学习:第一,微型项目式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评价指标,且二者均是围绕课程标准所制定;第二,微型项目式学习需要依靠驱动型问题推动课堂开展、引出微型项目;第三,微型项目式学习当中学生为课堂主体,由分成小组的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究及问题解决;第四,微型项目式学习的最小单元為课节,每个项目能够在一节课内完成或能够在课前完成、在课中展示成果;第五,微型项目式学习的最终成果为作品而并非问题答案,可以是纸质版成果,也可以是手工作品等成果,而成果的目的同时包含能力实践以及教学评价两部分;第六,微型项目式学习的开展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能力和知识双重维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三)微型项目式学习与大项目学习的差异
微型项目式学习与大项目学习的差异可从时间、项目范围、活动范围、技术、教师和评价6个维度进行区分。第一,在时间方面,大项目用时往往较长,最短的大项目也需1~2个月时间完成,而微型项目的时长往往控制在1个课时到2个课时;第二,在范围方面,大项目一般横跨多个学科、覆盖多学科课程标准,能力考查也倾向于全学科核心素养,而微型项目则围绕单一学科开展,仅覆盖单个学科课程标准,能力考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绝对核心;第三,在活动范围方面,大项目需走出学校前往社会或各类场馆进行调研和体验,而微型项目只需在学校内,甚至在教室内开展即可;第四,大项目涉及的技术繁多,且教师不会限制学生所使用的技术,而微型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则由教师明确指定,要求学生在给定框架内使用教师提供的技术完成项目;第五,在教师方面,大项目的指导老师由学校内多学科多位教师甚至相关领域专家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而微型项目的指导教师仅限于班级内本学科教师;第六,在评价方面,大项目的评价者为所有指导教师和专家团,而微型项目的评价方式既包含本学科教师评价,又包含自评及同伴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