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当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师生关系较为单向,语文课堂教学亟须改革。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依托“学习力”,做好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習共同体的内在准备;第二,依托“学习力”,关注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外在条件;第三,依托“学习力”,丰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力、互助学习力、思考学习力、内驱学习力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1-0041-05
一、 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为快速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会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持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尤其是讲到重难点,生怕讲不明白,小学生听不懂,只能反复多次讲,这样一来,学生也没有了强烈求知欲,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是不能自主探究知识的存在体。小学语文一节课仅有40~45分钟,老师如果占用时间多,留给学生思考、互动的时间就少。通常,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追赶课程进度,只能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出大量的信息,加之,小学语文多以认字、读课文、阅读作文为主,而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无法进行,甚至连独立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缺乏互动,教师得到学生的反馈很少,只能根据教学进度来讲。这样,课堂效率难以提高,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态度,遇到难题不会主动思考,限制了自主创造性,不利于长期发展。
(二)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为不足
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教”与“学”本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而现实中,概念间却被割裂了开来,教师在课堂中拥有很充分的主导权,既是课堂进度的把握者,还是课堂纪律的维护者,是知识权威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指导地位。很多教师平时形象较为严肃,不多和学生亲近,师生关系仅存在于课堂中,教师过多地注重怎么教,却往往忽视了学生怎么学、爱不爱学、如何引入兴趣教学等。三尺讲台,虽然不高,却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现实中的一些老师,上完课就会离开教室,也不在办公室久留,不会设身处地为班上的后进生考虑如何提高成绩,认真“俯下身子”教学,倾听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声音。当然,从学生角度而言,有不会的难题不敢去请教老师,甚至有的学生见了老师会绕道走,上前打个招呼都会脸红。因此,互动关系较少的师生关系急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来改变。
(三)新课标改革要求建立合作探究式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要全方位提升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第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这一点在语文阅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新课标改革中鼓励把课堂还给小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感。第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化探究式学习,尊重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与求知欲,尤其是小学生对一切都充满了探知欲,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内容都要精心设计,捕捉学生兴趣点,发扬探究式学习。小组内,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小组内包含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好学生带动后进生,大家一起参与,共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二、 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一)注重学生参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重要参与体,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能使小学生萌发自主性学习意识,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小组探究式学习能让每一位学生融进课堂,唤醒意识,尤其小学生都喜欢积极表现自己,小组学习可以互相补充知识点,激发想象力,拓宽语言空间,相比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人干巴巴地讲授完,这样能使课堂更具有互动性,感染力也更强,学生学会了知识点,激发了学习兴趣,就能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其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抛出问题等待学生解答,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贯穿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其二,学习共同体中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独立性、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让学生多维度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注重教学互动,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
教育是发展的,是长远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沉闷的、枯燥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活跃了起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能真正打开心扉,接纳自己,吸收知识,畅所欲言,拓宽想象力,提高感知度。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是人生的启蒙之地,领略拼音的独特、中国文字的传承、阅读带给人的享受,以及诗歌的奇妙,都洋溢着学习的快乐。润泽的语文课堂,是一种氛围、一种感知,也是一种心情。
(三)注重能力培养,培植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植学生语文素养,锻造学生优质的素养灵魂,要求学生不仅学有所成,还要有学养的积淀、情操的陶冶、毅力的锻造,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语文教师得体的教学体系下往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品质教学就需要教师的教不断与时俱进,精准把握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学习方法,深入浅出抽丝剥茧,不断优化课堂体系,吸收人文气息让语文教学能够充满诗情画意,从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教师超强的阅读能力而精彩悦读,因教师精当的语言表达而能说会道,因教师规范的书写能力而临摹创优,因教师智慧的思维方式而灵动思想,因教师丰富的教学情感而快乐向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品质的。
三、 依托“学习力”,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