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思考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初中课程体系中,生物学科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成了各科教师所需完成首要教学目标,这就向课堂模式、教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方能切实抓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机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在生物学科实验教学领域,对学生实践探索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作为生物执教者就需善于应用不同的措施,优化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充分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指导理念。文章从核心素养视域出发,分析探究了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教学措施,以期有效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为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夯实基础。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 引言
核心素养视域下,以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为导向,以新课改为契机,优化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课堂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改革方向。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更加强调立足于学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内容,在此教学理念下,学生将拥有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在此学习环境中,其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将得到有效锻炼。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了核心素养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价值,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实验技能、培养分析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論述了生物实验教学现存不足,包括缺乏创新,受限于教材;被动听讲问题;思维固化问题。并据此分析探究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二、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价值
其一,可激发兴趣。生物教学中,唯有使学生对此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方能提升其学习信心,而在初中阶段,生物学科实验模块十分具有特色,若能够基于这样的优势合理应用教学引导方式,就能够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继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意识。其二,可强化实验技能。众所周知,生物教学中涵盖了大量的实验活动,基于核心素养来引导学生掌握各实验仪器的正确用法,了解实验注意事项和正确的操作流程,使其亲手成功完成实验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在此过程中切实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继而有效强化其实验技能。其三,可培养分析能力。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对学生的操作水平有所要求,还对其分析能力、思维意识有着较高要求,例如,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要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在教师鼓励下,学生即能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继而有效锻炼思维,提升分析能力。其四,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病毒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实验教学为例,学生不仅能在此过程中对生物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能在制作模型的同时切实激发自身创新思维。
三、 生物实验教学现存不足
实践教学中,教学成绩不理想也就意味着实验教学依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得到及时的改善,如今,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创新,受限于教材。例如,部分实验教学活动对实验地区的生物分布、季节变化、温度特点有特定要求,在此情况下若受限于教材,不改进实验方案,生搬硬套,就难以得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其二,被动听讲问题。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呈现被动听讲的状态,没有主动分析问题、参与实验的意识,学习能力也因此而难以得到有效锻炼,更无法在实验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其三,思维固化问题。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的学习思维处于固化状态,并未意识到在实验中掌握生物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在课后用背诵、记忆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从而难以形成核心素养。
四、 高效实验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动画、音像、文字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可使实验课件的趣味性、视听性、感官性得到有效提升。故此,在生物实验教学实验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生物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深入理解知识。以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此节内容的实验教学为例,针对“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心脏的结构”这样的教学问题,可借助多媒体课件、3D动画来为学生展示具体、形象的瓣膜工作动画、血液循环录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组织开展“比一比”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自己观看到的血液循环知识进行整理,并与肺循环、体循环的循环模式图进行对比性学习,思考三者的意义,比一比谁的归纳到位。以此来切实提升学生积极性,强化学生实验学习兴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意识和分析思考能力,为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优化实验内容,培养探究意识
对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够亲自接触到的事物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质,这也就对人们的实验教学活动内容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若受限于教材,不改进实验方案,生搬硬套,就难以得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性,也就无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故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若遇到教材对生物分布、季节变化、温度特点、实验材料有特定要求的活动,就可尝试突破教材限制,立足于教材知识点,充分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新实验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效达成实验教学目标。以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中“米酒的制作”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为例,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米酒的接触往往并不多,这就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难度。针对此,考虑到学生经常在生活中喝酸奶,米酒制作与酸奶制作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实验步骤相对简单,取材更加便捷这几项要素,笔者则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1)实验前: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与酸奶制作相关的资料,并结合教材中细菌真菌相关知识点,设计实验方案。(2)实验时: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时针对“如何确保温度适宜”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之处,有用保温杯的学生,也有用酸奶机的学生,针对此,笔者则鼓励其大胆尝试,以此来激发其探究意识。(3)实验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成果”带入课堂,引导其相互分享,针对实验成功者予以表扬,针对实验失败者则继续予以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即能够在分享成功经验、失败原因的同时取得进步,有效掌握本章节知识点,提升自身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