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提升估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数量的估计是“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但实践中估算教学却不容乐观。我们在明晰问题根源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情境中实际运用,感受“估”的价值;数据中巧妙设伏,唤醒“估”的需要;穿插中灵活渗透,掌握“估”的方法;优化中提倡多样,体验“估”的乐趣——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感受估算价值,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关键词:低段;估算;有效性;探索
一、 引言
估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估算”时,却发现存在诸多不容乐观的“假估算”,即学生因为估算意识淡薄等种种原因,估算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进行的“先算后估”“以猜代估”“为估而估”等“有估算之名、无估算之实”的估算。
针对低段估算教学中出现的不容乐观现象,我们在明晰问题根源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旨在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感受估算解决问题的便捷、有效,体验估算的价值与意义,学习估算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估算意识与初步的估算技能。
二、 情境中实际运用,感受“估”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估算教学要结合“具体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简单的估算。因此,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效情境,在形象、可感的情境中充分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
(一)创设生活中的应用情境,感受估算的实用价值
低段学生生活经历少、生活经验缺乏,缺少对估算价值的切身体验、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努力创设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应用情境,将估算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关联。
如估算到农贸市场购物需要的钱;估计生日聚会的费用;3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上学时,估计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教室大约有多高等。在日常生活常常会碰到类似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在没有必要或暂时没有办法得到准确数值时,估算就有了“用武之地”。
引导学生置身熟悉的场景,有利于学生主动将估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切实感受到估算并不遥远,重塑学生对估算的认识,感受到估算的便捷,从而在内心深处接受估算。
(二)创设数学中的应用情境,体验估算的监控价值
估算是数据的简化,在算法上具有一定的检验功能。教师应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发挥估算的检验功能,,借助合适的估算方法对笔算进行预测或验算。以从中感受估算的简化思想,体验“估算”的监控价值。
如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借助判断题形式创设了一个应用情境(大屏幕显示9个算式):“哪几个算式的得数比40大?谁能不经过计算就做出判断?”
解决此类问题大多不需要准确地计算,只需估算就能判断。因此,学生大多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了估算,并且很快就做出了正确判断,有效激发了学生“估算”的兴趣和欲望。
三、 微调中巧用数据,唤醒“估”的需要
需要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在机制。学生不接受“估算”,很多时候就是没有产生“用估算”的需要。实践证明,通过提供模糊数据、增加精算难度,反而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优越性,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估算的需要。
(一)数据模糊处理
如果学生原有的计算水平高于题目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知识起点而言,再进行“伪估算”意义不大,也无法显现估算的价值与意义,“内心产生估算的需要”也就无从说起。因此,有效的练习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例题:“电话机358元,吹风机218元,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我将数据稍做改动:“电话机300多元,吹风机218元,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并且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策略思考:“现在你手上有700元钱,你觉得够吗?”面对练习中的模糊数据“300多元”,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有了充足的发散空间。
这样在数据上做文章,提供不确定数据信息,让孩子们发现不能精确计算,用估算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感受了估算的优越性,在问题解决中丰富了估算策略,不失为一种“一举多得”的有益尝试。
(二)难度适当提升
“估算”在一年级有过简单的渗透教学,学生对其只有模糊的表象。再者,我们的学生习惯于精算,也善于精算。而简单利用教师权威强行进行估算,学生就更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精算难度,创设适宜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估算的需要。
如学习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8+19+32+15大约等于多少?
“哇,好难!”面对明显高出自己计算水平的难题,教室里一片叫苦声。教师适时提醒:“好像不需要我们算出准确得数哦!”马上有学生心领神会:“看作30+20+30+20,大约是100。”也有学生说:“看作30+20+30+10,大约是90。”……
案例中的难题,让学生深有体会:如果不需要准确计算,估算最方便。精算难度的提高,让学生和已有的知识产生矛盾冲突,在点拨中启发学生用估算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激起了学生内心估算的需要。
四、 穿插中灵活渗透,掌握“估”的方法
估算中,如果方法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估算的功能。估算方法虽多,却有章可循。因此,教師应系统梳理各册教材中的估算内容,有的放矢地将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其中,以引领学生科学掌握估算方法。
(一)设计数学活动学估“量”
估量是指对一个比较大(小)或复杂的数量(如:一箱鸡蛋的个数、一本书的页数、一袋绿豆的数量)进行估计。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应设计相关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分割或者分类的方法,在单量的基础上估计,构建大数概念,掌握量化估计法。